這也是許多人說,宋代之所以沒有發生所謂宦官之禍,就是因為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果太監想要專權的話,首先要看皇權,如果皇帝是個厲害的主兒,不是什麼昏庸之輩,則朝廷大權自然輪不到其它勢力掌握。
也就是不是說太監想專權就能專權的,有個必然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皇權旁落,要在特定的時期才可以出現,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難度其實相當之大。
比如我們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歷朝歷代的太監專權,禍亂朝綱,幾乎遵循這樣的規例。
最開始的秦二世不用多說,他本身就是個無能的廢物,也是被華夏第一個大太監趙高給捧上去的,自然對他唯命是從,所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再後面的東漢,年僅7、8歲的小孩當皇帝那是屢見不鮮。
而皇帝年幼必然導致皇權開始旁落,同時他在深宮中長大,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宦官幫助自己奪回權力,於是皇帝迫不得已重用宦官,讓他們和外戚開始彼此廝殺,宦官的權力開始增大。
一直到東漢末年,都持續這個迴圈,直到以張讓為首的十常待,宦官的權勢徹底無法無天,開始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剝削百姓、賣官封爵,朝政日益腐敗,最終釀成了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歷史上宦官的第一次“猖獗時代“。
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華夏大地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戰亂時期是武將的天下,宦官自是沒有得勢的機會。
但是一旦天下一統,進入隋唐時代,宦官們又重新被皇帝開始重用,如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
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藉助戰亂,開始掌握了軍權,“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
此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組建牙隊,形成專權,之後更是出現了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等宦官,他們可以說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凌駕於皇帝之上。
李輔國更是狂到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可以說是宦官的第二次“猖獗時代“。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又是諸國分據,而朱溫更是進入長安把宦官殺了個精光,宦官們又進入了低潮。
之後的宋朝對宦官防範較嚴,宋太祖嚴令不許宦官“干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
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大太監,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凌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
相反,童貫等人之所以能成事,還是他們勾結奸相蔡京的緣故,在蔡京的扶持下才能權傾一世,沒有蔡京,童貫等人依舊是個屁。
……
而除了皇帝年幼導致皇權旁落,宦官專權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如宋徽宗,只想當個藝術家,對治國根本不感心趣。
顯而易見,皇帝不理朝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那麼這旁落的大權由誰來接掌呢?
第一有可能被武將掌握,比如亂世的時期,多是這種情況。
不過宋代自太祖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軍權收歸中央,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武將自然不能謀反。
那麼第二,如果不是亂世時期就有可能被文官、外戚、太監三大勢力掌握。
重點是文官的勢力如何,如果文官勢力強大,還輪不到太監頭上;如果文官勢力不行,就會輪到外戚或太監之一。
這也就回到了之前我們說的那句話“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裡的祖宗之法指的就是太祖趙匡胤頒佈的法令,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對宦官的編制人數、官階高低、權力大小都有明確規定,大大限制宦官體系的發展。
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制宦官的勢力。
其中,太祖時限制人數為50,要收養養子,必須要滿3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才可以收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