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骨牌”是借用了“牌九”規則的賭法。
其法可用二至六枚骰子,但不用三枚。
如用六枚骰子,須將其中四枚擲成一色,其餘的兩枚便湊成一張骨牌花色,如兩枚六是一張“天牌”,兩枚“么”是一張“地牌”等等,博徒們便以骨牌的貴賤來比大小。
用五枚骰子的方法與此相同,只需將其中任何三枚擲成一色,然後比較其餘兩枚所湊成的骨牌花色。
最簡單的是擲兩粒骰子,只須擲一次,便成一張骨牌,立見輸贏,擲四枚骰子每次都可湊成兩張骨牌,也就是一副牌九,比較的方法與牌九完全相同。
上面所說的幾種擲骰戲在清代普遍流行於下層社會之中,幾個賭徒,一副骰子再加一隻盆、碗便可進行,賭徒們輪流“坐莊”,機會均等。
另外兩種廣泛流行於清代社會的骰子戲是“搖攤”和“壓寶”。
搖攤是從古代的“意錢”演變而成的。
可容多人參加,一般在一張方形賭檯上進行。
其法有莊家一人,站在賭檯上方,其餘人在四周下注。
進行時,莊家將三粒骰子放在一個有蓋的容器稱為“搖缸”)中搖動,待骰子定下後,將所現的點數之和除以四,能整除即為四,有餘數的則可能為一、二、三,分屬賭檯的四個邊。
餘家在莊家搖定之後分別在桌上的四邊下注,搖出自己所押的一方,由莊家照押數賠,其餘三方則歸莊家所有。
搖攤看起來很簡單,只有四種結果,常常出現某種似乎有規律的點數變化,賭徒們將其稱為“攤路”。
有些自以為是的人便殫精竭慮去研究這種所謂的規律。
但其實,現在懂得一點機率的人都知道,每次搖過,下一次每一邊的可能性總是四分之一,所謂“攤路”實際上是不可捉摸的。
像是清代大詩人龔自珍,自負聰明,性又嗜賭,尤其喜歡搖攤。
他曾在自己的帳頂繪“先天象卦”,來推算“攤路”的規律,自以為深諳其中精要,不幸的卻是每博必負,常常因此囊空如洗,一時傳為笑柄。
包括清代社會到了後期也和宋朝一樣,賭風極盛,當時杭州、揚州等地的鹽商和其他巨賈常常舉行宴會,宴後必繼之以豪賭,場中往往有多種賭法,而搖攤總是吸引最多賭客的地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搖攤又叫“壓寶”,清代還流行另外一種與它相似的賭博,也叫“壓寶”,又叫“骰寶”。
骰寶的形式比搖攤要複雜。有莊家一人,派彩莊家的助手,分配下注者的賭彩)一人。
道具有骰盒又叫寶盒)一隻,骰子三粒,賭檯或賭攤前有一張畫有各種圖案的布,供賭博者下注。
賭時,莊家先將骰盒中的骰子搖晃後放定,待下注人投注完畢,再把盒子揭開,看三粒骰子開出的樣式來決定吃注或賠注。
骰寶的輸贏方式主要有押“大小”、押“單雙”和押點數。根據押中機率的大小,賠注率也有高低,押不中者統統被吃掉。
骰寶從清代直至民國間,在全國很多地方普遍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遊樂活動。
除了在大小賭場中常年舉行之外,歲時節令還有人在集市、街道上開骰寶。
每逢此時,賭攤前眾頭攢動,甚至兒童婦女也可用零花錢下注試試運氣,圖個彩頭。
嬉鬧喧譁,熱鬧異常,是那個時代常見的賭博方式。
骰子除了用於單純的擲骰賭博之外,又是許多博戲如彩選、狀元籌、升官圖、牌九和麻將的重要道具。
它還演變成骨牌宣和牌)和葉子牌,一直流傳至今。
唐代以後流行於世的各種博戲,與骰子毫無關係的可以說寥寥無幾。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沒有骰子便沒有中國的博戲。
所以骰子簡直可以稱之為中國的“博戲之魂”,在這個時代也無比的流行,風靡整個大宋。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