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遼史·聖宗紀》:
皇太后幸韓德讓帳,厚加賞賚。命從臣分朋雙陸以盡歡。
又如《元史·哈麻傳》:
帝元順帝)每即內殿,與哈麻以雙陸為戲。
南宋人洪邁出使金國,見到“燕京茶肆設雙陸局,或五或六,多至十餘,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
這種情形,有如今天茶館中備以出租的撲克、象棋和圍棋一樣,想必不會僅僅燕京一城才有。
一直到明清時期,由於葉子牌的衝擊,雙陸才呈現衰勢,但在社會上仍流傳未絕。
像是在明清小說、戲曲之中多有反映,如《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以及李漁的劇本《風箏誤》等,都有打雙陸的描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最後到了清朝後期,可能是因為麻雀牌麻將)風行一時,雙陸才日見稀少,以至於最後慢慢絕跡。
………………
同時,說到雙陸,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現如今都非常常見的賭博用具,那就是骰子了。
一片寒微骨,翻作面面心。
自從遭點染,拋擲到如今。
這首語意雙關的《骰子》詩,便是大藝術家關漢卿在雜劇《謝天香》中寫的。
在戲文中,汴梁名妓謝天香以骰子自喻,哀婉地述說了自己不幸淪落風塵的悽苦身世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確實,自從骰子這個小小的東西問世之後,就被人拋擲至今,而這些一拋一擲,又不知給人們帶來了多少歡樂與苦惱,喜悅與悲傷!
可以說,在中國賭博文化之中,骰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而大部分博戲都是“懸於投”,也就是靠擲骰子來決定勝負輸贏。
因為骰子玩法很簡單,大家也都見過,拋卻特殊形狀的骰子外,是現在流行於世的都是正方體的骰子,它的六個面上分別鏤刻著從一到六的圓點。
其中一和四是紅色的,其餘為黑色。
它對自唐朝以下中國社會的賭博風俗、遊戲風俗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包括至今仍然如此。
因為唐代以前,骰子稱做投子,由於多以玉、石等材料製成,又稱為“明瓊”。
在唐以下的,骰子便普遍改用獸骨、角製作,於是人們改“投”為“骰”。
又因為它面上鏤刻的圓點分別著赤、黑二色,故也稱為“色子”。
這也是至今一般人仍將“骰子”讀做“色子”的主要原故,而且這種讀法不僅流行於人們口中,還見於建國後的字典,上面也有是如此記載。
對於這種現象,另有一種解釋,認為骰讀為,不是“色”字,而是“盨”字。
《廣雅》雲:“盨,箸也,今名骰子,博以五木為盨。”
但無論如何,這兩種讀音都與骰子的外觀或作用有著密切的聯絡。
此外,骰子還有許多別名,如浮圖、渾花、穴骼、撒家、惺惺二十一、挫角媒人等十餘種。
這些名稱,或從其形態,或取意於用途,有的則包含了一個典故。
如“惺惺二十一”,是因為骰子每兩個相對面上鏤刻的點數之和均為七,六面合為二十一點,惺惺者,惺惺相惜之意,以同命運的知己稱之,包含了博徒和骰子戲的愛好者們對骰子的“深情”。
包括骰子並非中國獨有,也並非最先出現於中國,在賭博這一風靡全世界的文化現象之中,賭博的形式、道具千奇百怪,不勝列舉,惟獨骰子通行各國,其形狀古今中外別無二致。
所以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世界賭博文化中的一件奇事。
不過骰子最早產生於“古代東方”,這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都曾發現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骰子實物。
在古代希臘和羅馬,骰子賭博遊戲曾廣泛流行,保留至今的許多古文獻、古建築、墓葬之中也多次發現有關骰子及其遊戲的文字記載和圖案等。
相比之下,骰子在中國的出現,要晚了許多,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正方體骰子實物,出自浙江餘姚的一座東晉墓葬之中,其形狀與古埃及、印度、羅馬以及現在流行的骰子完全相同,時間大約在公元四至五世紀。
流傳至今的描述骰子的中國文獻,最早的一篇大概要數詩人劉禹錫的短文《觀博》,這已經是中唐的事情了。
關於骰子在中國的產生,古代流行的說法是三國曹植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