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啊,高考暫停的十年,藏著多少人的遺憾啊。廣播宣佈恢複高考的時候,廠子裡還有大街上,都爆發出一陣陣的歡呼呢。
可是歡呼過後,大家夥又都冷靜了下來。是,有高考的機會了,但自己真的能考上嗎?這十年間,真的沒把書本放下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連高中的知識點都記不起來了,更不要說參加考試了。
除了知識的掌握,還有家庭的負擔。
雖然考大學不用交學費,學校還會給補助,但畢竟不能和上班的工資比,家裡一家老小都等著工資餬口呢,真的要為了虛無縹緲的大學夢放棄工資、放棄家裡人嗎?
有人嘆氣放棄,有人堅定自我前進。
不管怎麼說,十年之後的第一次高考還是在七七年的冬天準時進行了,準備了大半年文綺在家裡人的鼓舞下上了考場。
第一屆高考的題目並不算難,起碼對文綺而言是這樣的,兩天考下來,文綺感覺都還好,起碼沒有那種被考“糊”了的感覺。
這次參加高考,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實是場內場外的考生。第一天她去得早,在考場外面等了一會兒,這期間她見過面板黝黑看著就久經勞作,跟鄉下種地老農沒區別的老知青考生;也見過挺著大肚子,看著都快到預産期的孕婦考生;當然也有那種一臉稚嫩看著就是應屆畢業生的考生。
高考結束後,文綺回報社就寫了篇稿子,內容就是寫這一次高考的感悟。裡面有她對其他考生追求知識的敬佩、有她作為第一屆參加高考的考生的忐忑、還有她對因為種種原因放棄參加高考的考生的惋惜……
杜時芳看完覺得非常的有代表性,立馬就給塞進了第二天的報道裡。
不得不說,杜時芳的眼光就是準,報紙一上市就引起了廣大考生的共鳴。
那段時間北城報社光是收給文綺的讀者來信,就收了兩大麻袋。
杜時芳看著兩大袋子的讀者來信,都不想放文綺走了。
當然,這只是玩笑話。
杜時芳是真的很欣賞文綺,不過她同樣的支援文綺去上大學深造,文綺錄取通知書下來之後,杜時芳還跟文綺說過,她會保留文綺的工作,等文綺畢業之後,報社還歡迎她。
文綺很是感動,也答應畢業之後還會回報社。
這倒不是文綺給杜時芳畫餅。
她確實打算畢業之後還回來,畢竟她專業對口啊。
是的,文綺這一次大學報的就是新聞專業。
她原本進到報社工作,只是為了找個工作不下鄉,但隨著在日報的工作,她越來越意識到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更想要在報社發光發熱,成為了不起的大記者!
文綺七八年二月份入學的,她考的就是北城大學,學校離她家就幾公裡,經學校的同意她辦了走讀,所以她上了大學以後的生活倒是也沒有太大改變。
還是沈誠每天早上送她走,晚上接她回家。
只不過從送她上班變成了送她上學而已。
文綺她們這附近上了大學的,還有趙大媽家的小閨女和蘇靜怡。
趙大媽家小閨女也報名參加了第一屆高考,不過她第一次沒考上,第二年參加第二次高考的時候,倒是考上了個大專。
雖說是大專,含金量不如大學高。
但對趙大媽來說,已經是相當值得高興地事兒了。
趙家為了慶祝這個事兒,特意辦了一場流水席,還交代院裡人,不用出份子,就來吃席就行。
還有隔壁院的蘇靜怡,其實說隔壁院已經不合適了,蘇靜怡七二年和季問楓結婚之後,就從隔壁院子搬走了。
她和季問楓住在季家的老房子那邊。
蘇靜怡和季問楓本就是青梅竹馬,感情也是水到渠成,兩個人婚後沒兩年就生了一對雙胞胎,是兩個肉乎乎的小男孩。
兩個小孩長得可可愛了,文綺逗小孩癮犯了的時候,就跑去蘇靜怡家逗孩子玩。
倆孩子性格不同,哥哥性格更穩重一點,弟弟更外向一點,不過不管是哪個,都很聽話,沒給蘇靜怡添過什麼麻煩。
也是因為這個蘇靜怡才下決心參加高考的。
文綺得知有意恢複高考的時候,就把這個訊息跟蘇靜怡說了,蘇靜怡也意動,但她有些瞻前顧後,怕她上大學去養家的重擔全都落在季問楓身上不好,又怕兩個孩子離不開媽媽。
最後還是季問楓看出了蘇靜怡的顧慮,花了兩天時間,讓蘇靜怡不回家,就看他一個人照顧孩子。給蘇靜怡證明瞭,蘇靜怡就算離開家,他一個人也可以照顧好孩子。
蘇靜怡這才放下心,決定參加高考。
最後考試成績出來,她考的不錯,在藝術加試考試裡,更是拿到了北城市的第一名。
就這樣,她沒有絲毫疑問地拿到了北城藝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