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濤看來,生活中有兩種人會活得比其他人更愜意或者說輕鬆一些。
一種人是知足,把每一次的獲得都當做是一種驚喜。知足者常樂,別人的饋贈並不是理所應當,不應過多的奢求。
另一種人則是那個給予別人驚喜的人。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玫瑰情義太重,香味夠輕卻是無價的。
此刻在王東東和江燕看來,林濤自然是屬於後者。
一個作家,能夠寫出一部蕩氣迴腸的作品同樣能夠饕餮讀者。
而一部出人意料的作品,帶給人的驚喜總是會在不被期待中被誇大,即使是審稿無數的江燕也是頭一次覺得自己錯看了人。
不是高看了對方。
而是小看了一個16歲的高中生筆下流淌的文字竟然會有如此驚奇的效果。
“東東,這份稿子你也看過了,你覺得怎麼樣?”
江燕對王東東而言,亦師亦友,但是在江燕眼中,王東東的才華卻是第一位的。
當初她從東江大學把王東東這小子帶到編輯部來的初衷也正是因為看好他在創作上的才華和天賦。
但是事與願違。
隨著王東東在編輯部地位的提升而且越來越穩固,他在文學一途上的潛力卻越地開始被掩藏起來。
甚至直到被消磨殆盡。
儘管這種兩人都沒有預料到的結果並不影響兩人之間多年下來已經累積起來的友誼,但是王東東的選擇畢竟已經跟江燕的初衷相背離了。
雖不氣憤,卻總有些失落。
從手上的這份稿子裡面,江燕其實隱隱看到了一絲當初王東東的影子,或者說並不是影子,而是一種無比驚人的潛力。
所以她不由得有些心動。
愛文的人總是惺惺相惜。
中國人說文人相輕,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前輩來說,江燕對林濤的作品卻充滿了讚賞和好奇。
“這個我可不敢在您面前胡亂指點江山,要不江老師您點評一下,回頭也省得我們絞盡腦汁去想推薦詞了,哈哈哈。”
王東東的笑聲多半讓江燕有些無奈。
隨著時間越長,
她曾經最喜歡的學生身上也慢慢地少了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書生意氣,其實王東東自己並未察覺。
如果是以往。
在江燕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針對稿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褒貶,而是以一個文人最純粹的態度。
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