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極度不靠譜的,我都隨便放了,等我找找。”李宏撓撓頭,從角落裡翻出了楊慶的本子。
朱由檢簡單了翻了一下,神色變得認真起來。
李宏見狀,心裡滴咕了起來。
該不會朱由檢還真看上了吧?
好半晌,朱由檢才放下了本子,遞給李宏:“你應該還沒看過,看看吧,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講述在一個夜場超市中發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因為各種誤會,以及資訊差,營造出離譜卻又能圓回來的喜劇。
“是有那麼點意思,不過故事情節太單薄,經不起推敲,而且……”李宏猶豫了一下,才開口道:“忒俗了。”
沒辦法,現在的影視圈講究得就是要雅,要有深度。
總想給觀眾教育點什麼,傳播點什麼。
“電影嘛,本來藝術就高於現實,巧合多了點不算什麼,另一方面,我倒覺得這個本子好就好在夠俗。”
朱由檢越琢磨,越覺得這個本子有搞頭,令一旁的李宏大跌眼鏡。
“這是怎麼個說法?”李宏納悶道。
他本以為拍電影,不說拿獎,總得往文藝方面靠一靠吧。至於商業化,全華夏就沒幾個導演敢說自己能駕馭得了。
“故事情節簡單,而且只有一個場景,就意味著成本不會高,容易掌控。”
“其次,俗才是大眾接受程度更高的,喜劇電影就是圖一樂,老想著教育別人,那人家不如去聽課。”
這一點朱由檢深有感觸,他在接觸過影視圈,很是惡補了不少電影。
總結下來就一點,想得到觀眾的心,就要把自己放在服務者的角度上。
如果讓他在《崇禎的最後一天》和《珍珠港》中二選一的話,他寧願去看《珍珠港》。
不為別的,花錢就是想要更好的視聽享受,就是想看大片!
這也是張藝某轉型商業化,花三千萬美金拍《英雄》的原因。
一方面是看重美利堅市場,另一方面大製作是華夏導演躲不過去的一關。
拍不好大製作,電影市場就繁榮不起來。
贏得不了觀眾,就只會把市場拱手相讓!
而瞄準喜劇,也是有馮小剛作為模範的原因,縱觀如今的內地電影,也只有本土喜劇片能抗一抗了。
“可這……”李宏啞口無言,“算了,你是老闆,聽你的。”
他總覺著拍電影應該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可看看手裡的本子,投資頂頭一百來萬,跟過家家似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論是影人還是觀眾,對待電影都是以莊重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