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愛是為了生存,為什麼魚不愛水,卻只愛另一條異性?魚可以離開另一條魚,但一刻也無法離開水!外貌就更難理解了,跟生存之間的關系更牽強。
可我認為只看外表,說明還沒脫離文化和生物學的束縛。
比如,人覺得美的食物可以增加食慾,但動物卻不會因此增進胃口。漂亮是個主觀的東西,人們對美有著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標準。
又比如,每個孩子覺得自己媽媽最漂亮,而每個媽媽覺得自己小孩最可愛,僅僅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又比如,狗不會覺得貓可愛,而貓也信誓旦旦肯定狗更難看。
專業學習終於讓我知道傷心是真的。生理學說悲傷會損傷心髒。裴夫講過一個愛的寓言,每次想起都會感動,情節簡短到不可思議:
魚說:你看不見我流淚,因為我在水裡。
水說:我觸控到了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裡”。
魚和水怎麼會說話呢?最寬容和大膽的科學,也只能假設那是魚的想法。所以,我更相信故事是這樣的:
魚想對水說:你在我眼裡。水默默無語。
魚不能說話,她能看見世界,卻看不到水的容貌,水才是在她的心裡。
魚哭了,水融入了她的眼淚。
從魚水之歡的謊言來看,人類是虛偽的。不過也可以看出來,人類喜歡同類或知己,傾向自我認可的延續,而不愛真正互補的先天之愛。
裴夫丟擲了一堆無法繞過的愛情難題和悖論:愛是自私的,還是無私的?愛人是美好的原型,還是終結的歸宿?愛是面向未來的源泉,還是告別過去的守候?比如愛和被愛怎麼選?又比如相愛的兩個人,希望先死和後死的人誰更愛對方?
他好像在考我們,又好像在問自己。我們稱之為“裴夫命題”:
命題一:愛是一個人的事。
推論1,人看不見對方內心世界,愛情只有單戀和相互單戀兩種;
推論2,只能深愛一個人,卻無法得到愛;
推論3,愛是認識自己,愛是感動自己,愛就是自己。
生物學認為個人感受是獨立的。
楓懿更加悲觀,他說:“心靈之間沒有通道,也不能遺傳和繼承,也不能融合,就算基因完全相同的孿生,也只能透過想象來猜測身體相同的另一個內心世界。因此,快樂無法透過身體傳遞,就算最親密的接觸,也源於自身,就跟電刺激神經中樞無異。”
靈魂和美不能佔有。佔有是一種排斥,卻不代表擁有。名義和現實的佔有,就如小狗撒尿佔據電線杆。
相愛,就像不同電視機盡管播放著相同的節目,電視機之間並沒有任何聯系。心靈之間連稀薄的空氣都沒有。相愛是各自的快樂,只不過獨自享受的時候習慣於在一起。
人只能透過別人和鏡子,看見自己的影子……
命題二:愛是人的另一半。
這是說每個人都不完整,都有等待的另一半呢?另一半是相似理解或排斥),還是相異互補或背離)?愛慕和同情,自我和嚮往,哪個才是真愛?考慮人類命運總歸是同情多一些,嚮往幸福總歸是愛慕多一些。
還是說人的一半是愛?那剩下的一半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