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太醫幾番施藥,梓怡也施了一番針,皇上的脈象已經平息,但是人還是沒有清醒。
皇後坐在皇上的塌前,目光平靜。老夫老妻幾十年,如今卻兒子已死,女兒遠嫁,李家衰敗、權勢不保,兩人同床異夢、離心離德,皇後不禁皺眉,曾經同生死共患難的兩個人,如何走著走著竟然到了這步田地。
看著睡著的皇上,歲月刻畫了他滄桑的眉頭,曾經英氣的臉龐也兩鬢斑白了起來,皇後不禁摸了摸皇上的臉,曾經,曾經自己是多麼深愛他,為他拋家棄母,單身投奔他而來,那個時候,兩個人什麼都沒有,卻有真心和快樂。而如今,他是九五至尊,自己是萬人之上,卻是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真心和快樂。上一次,他這樣昏迷,自己想的卻是如何讓自己的兒子接班,如何讓李家得勢,如何讓自己成為皇太後,唯獨沒有想過如何讓他醒過來。而這一次昏迷,自己卻什麼都沒有了,才真正靜下來想一想,如何他真的死了,未來的歲月,自己可怎麼過呢?是啊,都快要入土了,自己的兒子不在了,自己的丈夫也行將就木,素心、畫心都死了,還有德妃、麗妃、明貴人、寧嬪……如此多的人,曾經是自己愛的、恨的人,都過去了,就剩下自己了。
正恍惚間,卻聽殿外,董貴妃說:“時辰已到,行刑!”
董貴妃說:“時辰已到,行刑!”
但聽“且慢”一聲嬌俏溫柔的聲音,卻帶著歲月的力度和滄桑。一個明黃色的老嫗來到了院中,約莫40多歲年紀,卻是一身不可侵犯的傲人之氣。
董貴妃抬眼看這老嫗,身著明黃色蜀錦對襟蠶絲裙,外罩淡黃色祥雲煙羅衫,再罩一層金絲繡蝴蝶紗衣,腰身纖瘦不贏一握,一雙同色繡荷花的宮鞋,一身裝備雖然是淡然素雅、不奢華名貴,卻透著一股清淨又無上的貴氣,淨白無瑕的臉龐,清澈明亮的眸子,歲月好似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和皺紋,面板光滑,頭發烏黑,一頭精緻的貴妃髻只用一隻翡翠玉釵挽起,透著婉約寧靜之氣。董貴妃見了這人兀自一愣,卻是這支釵提醒了自己,這支釵看似其貌不揚,卻是前唐給老川西節度使,也就是太上皇一次平息叛亂的封賞,那玉是前唐只有三品以上命婦才能用的沉香玉,在蜀地並不出産,産自於北地,顏色是沉沉的墨色,裡面似水流動,細看竟有魚型波紋,並帶暗香,故取名沉香玉,此釵名為沉魚釵。整個崇國僅有一對。
董貴妃想起,這對沉魚釵,太上皇將此一對分別賜予太後和顏太妃,以示二人平起平坐。早年董貴妃曾經見太後戴過。此人不是太後,難道是顏太妃?可是顏太妃不是前幾年已經給太上皇陪葬了嗎?董貴妃進宮晚,沒有見過顏太妃的真容,但是見過畫像,這個老嫗與顏太妃年輕時候的畫像宛如一人,幾乎絲毫沒有任何變化。驚的董貴妃詫異的說:“你……你……難道是顏太妃?”
顏太妃露出一絲笑容,如一股春風拂面般溫暖,行一見禮說“顏太妃已隨先太上皇已死,在下浣顏閣宮女顏氏,此有先太上皇手諭一封,其意治國治家以仁善為先,勿濫用刑罰、勿肆意殺生,望娘娘明鑒。”說著讓尚慧把先皇手諭遞上。
阮玉接過來遞給董貴妃,董貴妃細看,這是一張明黃色的帛書中的一頁,上書“治人治國,惟禮德先,而後刑罰爾。以禮治人,以仁得人;以刑治人,以厲得人,故以仁可以得人心,以厲得人,不過得人俱之也。”董貴妃見過先皇的字,此確實出自先皇手筆。
董貴妃見此先皇之物來自這個美嫗之手,她又自稱顏氏,更加確定此人便是顏太妃,只不過鑒於什麼原因,早年對外聲稱隨葬了而已。這種事例在唐朝便有過,不過掩人耳目而已。
董貴妃自然對待顏太妃禮敬有加,忙恭敬的將帛書置於託盤之上,行一個蹲禮,向顏氏說:“兒媳謹尊太上皇教誨。”
顏氏忙把董貴妃扶起來。
皇後自然是知道顏太妃的,也上來行禮,董貴妃見皇後處變不驚有恭謙有禮的神情,心中已知恐怕這事多少與她脫不了幹系。心中懊悔自己千防萬防總是百密一疏,這皇後委實手段不少。
顏氏對皇後點頭一笑,皇後便上來欲攙扶顏太妃,董貴妃本在顏太妃左側,顏氏將她行禮扶起來後,便把左手自然而然伸給了上來攙扶的皇後,董貴妃剛要伸出的手遲疑了半拍,只得略一轉身,後退半步去右邊攙扶顏太妃。於是,顏太妃便由皇後和董貴妃一左一右攙著,進到殿中。這一小小的動作,雖不起眼,卻彰顯了皇後的地位,左為貴,無論如何,皇後還是在董貴妃之上的。
顏氏來到皇上面前,見到了太醫、梓怡等人,頷首一笑,問道:“皇上怎麼樣?”
太醫斟酌一下,答:“稟娘娘,皇上昏迷是驚怒所致,經施針喂藥,應該很快就能醒轉,只是皇上的右臂……右臂,怕是麻木僵直,經絡不通不能使用了,右腿行走恐怕也有些障礙。”
顏氏一驚,終究是信任梓怡,追問一句:“果真如此?”
梓怡心道,皇上就是中風了,半身不遂,好不容易推拿針灸,疏通了腿部,但是胳膊是被血栓栓住了,是動不了了,右腿走路也恐怕走不利索了。便點點頭稱是。
顏太妃長嘆一聲,坐在皇上的床邊,說:“德兒啊,沒想到,才幾個月沒見,你竟……”說著便抓著皇上的手流下淚來。
顏太妃沒有死,來玉明宮看皇上了。如此爆炸性的訊息,瞬間傳遍了闔宮。
有的來伸頭探腦的看被先皇金屋藏嬌的“美人”,有的來看起死複生的“死人”,還有人來看行刑,有人來看熱鬧,如今大半個皇宮的人都聚集在玉明宮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