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登想起了故事裡的它另一個名字。
李明都一言不發,只筆直地站在駕駛艙的前端,正對顯示器中向著他飛來的方塊。
他拿起外接話筒說:
“做好一切準備,準備登陸。”
頻道里閃過了十幾道機械聲表示一切準備就緒。唯一的人聲是作為接線員的時晴,她欲言又止。
坐在指揮室旁邊,正在計算軌道的參同發現了這點,不禁問道:
“你是想規勸他嗎?”
時晴不說話,他的聲音變得急切了:
“也許你能做到的,你是真正認識他的人——也許他也很在乎你的想法。”
時晴愣了愣,像是在思考參同的建議,但很快搖了搖頭,專注觀察虛擬實境中行者號的行進:
“我勸不住的。他要做的事是他想做的事,並且他還有能力去做,那麼誰也打動不了他。”
參同默然不語。
發現的第四十四小時第三十分鐘,比起預計更早一點,行者號已經極其接近無上明星。
現今的無上明星像是一座高山,立在行者號的前頭。行者號就像是高樓上的纜車,正在距離高山幾千米的地方,低速靠近。
所謂的低速只是相對而言。兩者的速度以另外的參考系,都比地球的自轉更快。每接近一點,李明都就越想起二十億年前的那個黑方塊。
“二十億年前,它還沒有那麼大。而三億年後,它好像又沒有那麼小,你們有什麼想法嗎?”
李明都問道指揮室的眾人。
“也許不是同一個。”
參同說。
另一個叫做冬伏的女科學家則講:
“可能是它成長了吧。”
“成長?報告裡說這是晶體,晶體也會成長嗎?”夏登頓時不解地提問。
夏登是個新面孔,有人瞄了他一眼後,答他道:
“人會成長,是把自然的無機物轉化成了堆積自身的有機物。如果把物質轉化為自身的堆積,就叫做成長的話,礦物、晶體自會成長。我的老師在帶我時,曾說過千萬不要把各種物質想象成絕對不能融合的獨立個體。而是要從微觀的角度去看,那麼大部分物質都是不停在運動、不停撞擊彼此、不停融合又分散的分子。晶體是規則的幾何構成,它非常符合能量越低越穩定的物質存在原則。現在,新朋友,你可以想象一座晶體搭建的大樓,大樓的頂部有很多凹槽。其他物質,每個分子,你可以想象成不同形狀的磚塊,有的是長方體,有的是六角形。當磚塊從天落到大樓時,最容易落到的正是凹槽,不是凹槽,它都落不到這大樓上,而要被彈開。一旦有合適形狀的磚塊落到對應的凹槽了,不就按照晶體原來的結構組織成了新一層的晶體了。不過這種生長,是有侷限性的,它更像是一種微觀上的富集,把彼此撞擊的分子篩出相似的分子結合到一起。”
夏登大致明白了,他立馬提出了一個新的疑問:
“好,好,大師,可在太空中,無上明星吸收了什麼東西而成長了呢?”
大師沒有回答,另一個人說:
“也許是微塵。太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
他們的討論沒有帶來什麼有益的結果。
最後的第四十五小時,行者號與無上明星的距離已經在一公里以內。這時,行者號的速率和方向與無上明星基本保持了一致,它們在同一條軌道上以同一個方向繞著地球轉動。從地球去看,是無上明星正在緩慢地接近行者號。
無上明星基本沒有轉動,因此,想要降落到它的表面也變得簡單很多。在李明都與無上明星發生接觸以前,他還需要做其他的一些事情。
行者號上搭載有四個小型的飛行器。在位置調校完成的半分鐘後,李明都下令道:
“起飛吧。”
具體的操控不需要他來完成,觀測站的指揮中心具有對飛船的大部分指揮權。隨著訊號的傳來,李明都的機器身對訊號進行核實,行者號的下部像是張裂開來似的,露出兩個黑黝黝的洞口。
洞口中所存在著的機械結構將兩個連著細線的飛行器排出。飛行器上也有動力系統,只需要很小一點的動力,它們就與無上明星發生了輕微的碰撞。
這種碰撞並不比五億多年後第四中央所使用的飛天之器與昇天之間更嚴重。不過無上明星的質量似乎也不及未來的自己,像是被打到了一樣,略微傾斜了可能有十幾分之一的一度。
行者號準確地把握了這一細微的變化。這個變化比預計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