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黎明,他從洞裡爬出來的時候,黑色的長方體被冰洋的大水往遠離岸邊的地方沖走了。李明都嚇了一大跳,趕忙潛入海中,逆潮游去,花費了好一波力氣才黑色的長方體重新撈回了岸邊。
“好啦!得用我的新本事了。”
被命運放逐的年輕人哈哈大笑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了固定住黑色的長方體,得做一點鏈條。一切有機的材料在這個時代都不存在,這個時代擁有的只有金屬。
金屬礦藏不同於煤炭或石油這些有機物,在地球的形成中,只依賴於沉澱和富集這兩個過程。別說地球,飄在太空中的小行星也富含各類金屬礦物。在地球上,有礦脈露天可見,表面只埋了一層冰雪泥。
找到一片不遠處露天礦物後,他就用不定型的身體開始吞吐物質、哺育“珍珠”,做出了一條長長的鐵鏈子。他把鐵鏈的一端綁在黑色的長方體上,另一端則綁在礦脈的邊緣。
礦脈的底下意外有種類豐富的微生物聚落,是能吃的地衣,他決定把礦脈作為自己的臨時據點,而就著自己開採的小洞更往深處挖去,做成自己的小家。
白日他用不定型身體採礦,配合其他工具做成零零碎碎的生活物品,譬如斧頭、杯子與臉盆,晚上他就棲息礦洞中,嘗試推平岩石,做出石座與石床,又用黑色長方體聚焦陽光烤乾土壤,堆在床上,當做自己的被。
每日太陽昇到最高時,礦洞頂上無邊大山的冰雪消融,化為流水涓涓而下,滴過洞口,恰似珍珠倒捲簾。
而日落夜來,流水頓時凝為冰雪,便作冰凌。礦洞很深,李明都呆在裡面稍往外走,才能見到一片井口大的天空。一輪大得多的明月和一輪小得多的月亮,在洞外此起彼伏,偶爾共天,偶爾同隱。
天淡,銀河垂地。
李明都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關心起星星的。
像是他數千年前或數萬年前那些無所事事的先祖們一樣,只能在洞口或窗後,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秋陰傳授的知識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天文的。
有太陽的東昇西落,影子的長短變化,有金木水火土、有每個季節星空最明顯的大三角、最主要的亮星的判別。
李明都還記得她說過,在不同的時代,最為不變的是數學構造的自己的世界,其次,則是那些物理的定律、我們相信物理在每個時代都是一致的。再次,我們相信的是我們頭頂的星空。
“因此,你要確認頭頂的星空。若是真能帶了九五式去了,最好也拍下些星空的樣子。因為星空也不敵時光流逝。”
星空也會變化,恰如那六十億年後的驚鴻一瞥,人間已徹底被換了。
而這時的星空,一定很早,但具體有多早,李明都不清楚。
因為離穿越時時間已長,而學習的時間仍短,李明都許多東西本來就沒怎麼學、如今就更忘了。原本外骨骼裡還帶了點資料,據說還包含假想的過去時代的星圖,結果智慧系統宕機了。
因此,秋陰給他介紹的夏季大三角、秋季大三角,他一個都沒法從這閃亮的星空裡辨別出來。
那時候,他還不知道,組成夏季大三角的牛郎星或者織女星需要十五億年才會誕生於銀河仙與凡的兩側,開始他們未來綿延十數億年的鵲橋相會。至於組成秋季大三角的北落師門或者土司空也需要再數億年的時光,才會姍姍來到人間。
至於二十億年後的那顆北極星勾陳一在這時不過是銀河母親懷抱中的氣體,它差不多需要正好二十億年,才會亮起在銀河,被未來的人們敬畏地稱為天之最尊者。
愛琴海的詩人們所熱愛的八十八星座,在這個時代還未升上天空,曾侯乙墓曾繪製的二十八宿,尤且只有孤零零的幾個不重要的關節。未來代表天宮、天市、天皇大帝的星星們還不過是這一生機勃勃的星系里正在醞釀的氣體的胚胎。
地球、太陽以及銀河在那時都還年輕。
仰視的李明都很快想起秋陰還說過黃道。黃道就是太陽在天空中走過的軌道,只要記下太陽走過的天空,即能記下黃道。
而黃道具有許多天文特性。
譬如說,可能是出於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公轉軌道都圍著太陽的緣故,太陽系行星都分佈在黃道面上。
行星本身並不發光,但會反射太陽光,因此,太陽系內的行星要比那些遙遠世界的恆星更為明亮。其中,金、木、水、火、土這五顆行星縱然數千年前的古人也能輕易分辨。它們在夜空極為明亮。尤其是金星、木星和火星這三顆甚至不滿足於在夜空明亮,足在黎明與黃昏這些太陽仍在、天空亮著微光的時分,就清晰可見。
外骨骼頭盔帶有天文望遠功能,這個功能並不足以看到海王星或天王星這些極遙遠的天體,但觀察金木水火土還是簡單的。
木星是天空最亮的星。
李明都只花了一兩天的時間,就在一個黎明時分辨認出了運於黃道邊緣的木星。
他開啟外骨骼的內藏面板,手動調焦後,很快就看到了一個芝麻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