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在原李朝之南,中南戰役之時,大夏第一個滅掉的王國。
這裡半山半平原,有一條從滇南流過的大江從這裡如海,被命名為瀾江。
李成如今正是在這條江的入海口,河口這裡有一座大港,港口的名字為貢州。
這次上岸,李成就是打算考察下瀾江三角洲這裡,看其能不能改造成為通航滇南的主航道。
瀾江水系從西向東綿延數千公里,水量冠絕中南諸多水系之首,但本身有險灘、急流、峽谷,很難直接從入海口逆流而上進入滇南,如果無法連通滇南,那滇南的發展還是很難快速崛起。
由於這次出來恰值秋末冬初的季節,入海三角洲地帶倒沒有氾濫成災,每當夏季這裡就如同沼澤一般,很多的灘地都被淹沒在裡面。
三角洲這邊不是特別適宜建設港口,適宜貢州港在三角洲以東三公里外,沿著海岸的自然港灣設定,李成在這裡接待了水利航運規劃設計院的“專家”。
這個研究院是專門做水利航運的規劃設計,從當初占城歸附之後,帝國就派出專家過來,對瀾滄江整個水系進行勘探,看是不是可以改造為可以運輸的航道。
設計院這邊的領頭人是秦東華先生,他也是現代水利工程研究設計的大佬,本身就在臨安大學工程學院擔任工程學博士,相當於地球時代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這位老先生從滇南出發,一路從瀾江之源,用腳丈量過來,然後將各段的水文情況、流量變化、自然環境、地質環境進行了綜合考察,他的報告李成其實已經看到,但反之也是經過這邊,就見一見這位老先生,看是否還有別的辦法可想。
沒錯,秦東華的報告中指出,並沒有將滇南那一段納入到航運之中。
整個航運的規劃,只是上溯到原來高棉國內的永珍城那裡。
就連裡面的撣國高原都沒有深入進去。
這樣的規劃著實有些出乎他的預料。
好歹也是下游幾十公里寬的江面,航程只有區區千把公里。
有些浪費了這條江。
秦東華將這條江的各處條件都整理出來,在貢州這邊向李成做了彙報,確實滇南境內和撣國高原那一段,急流險灘太多,如果僅憑自然條件設定通航區域,只能中下游這段區域。
水文條件的不足,嚴重製約了滇南的對外輸送,但秦東華將整個中南半島的水系圖調出來,指著西部發源於撣國高原的南江和勃故上溯滇南的西江合併起來看。
其實運輸條件,還是能夠到達滇南那邊的,西江上游東線可以到達滇南,不過南邊需要穿越一片無人地帶的季雨林,將近千里無人煙,通航的話自然條件也需要大量改造。
另外就是南江這邊,南江與瀾江中游地段只隔了一座山,將這座山打通,修築一條運河,也是可以解決通航的,只不過工程量的耗費十分巨大,對帝國暫時來說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對於瀾江進行改造,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在多處設定大壩,分段蓄水、分段通航,也能解決如今的困難情況。
還能兼顧發電使用,只是工程量同樣耗費十分巨大。
他的這些方案都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支援,耗費十分的巨大。
還有兩條線也可以納入規劃中,其中一條是經過原李朝的紅水江,這裡直通滇南,通航條件也算不錯,只不過流域太短,只是堪堪到滇南境內就不能繼續向上了。
另外一條則是發源於土蕃高原的怒水河,這條河有一段與瀾江連線的地方,可是連通中南可以,繼續向上遊進入滇南境內也是不能通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