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里亞省,此地如今駐軍大概五萬,南部防禦著蘇亞那地區,扼守與印加帝國的門戶,東部則是高高的山脈和無邊的雨林,雨林中躲著大概幾十支的反叛武裝力量。
這些反叛力量都是瑪哈民族,反抗的也不是剛接手的大夏,而是當初的印加帝國。
但是局勢變化了,並不代表這些反叛勢力就不反叛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大夏已經接收了此地。
大夏當初為了趕路,佔領的區域就是沿海區域,對於深處內陸的部分,全都交給了與大夏交流比較好的反叛勢力首領伊思何馬爾。
還資助了大量的武器,幫助伊思何馬爾將厄里亞的局勢攪亂。
不過如今伊思何馬爾卻站在了大夏的對立面,他們不想屈服於印加帝國的統治,是以反抗了一百多年,同樣現在他們也不想服從於大夏的統治,肯定要繼續反抗。
再說如今他有人有槍,雖然這些槍都是大夏資助的,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槍這東西又不會認識人,槍子這東西打到誰身上不會疼呢?
駐守在厄里亞省的,是當初陸軍第三十八軍的指揮使蒙思德。
蒙思德不是中原人,而是北方的草原人,是當初夏周之戰時加入大夏的。
後來隨著南征北戰,屢立奇功,被委任為一軍指揮使,也算是成為帝國的高階軍官。
這次率軍來到印加帝國,蒙思德剛開始很不適應這邊的氣候,悶熱多雨,還到處都是蟲子,他一個草原大老爺們呆的渾身不爽,不過看看人家特戰營,天天鑽在林子裡,都沒喊過一句屈。
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呆下來,讓全軍都快速的適應這邊的環境氣候。
當初駐守蘇亞那的時候,他特別喜歡蘇亞那南部的氣候,覺得跟草原差不多。
但是調令一下,他也只能再次回到這邊,對厄里亞的反抗勢力進行招撫和清剿。
因為當初和伊思何馬爾打過交道的緣故,第一個自然是要招撫伊思何馬爾。
擺出大量的優厚條件,只要伊思何馬爾帶著他的人歸附大夏。
根據大夏政策,大家快快樂樂過上好日子就是了。
但伊思何馬爾嗤之以鼻,一口拒絕了大夏的招撫。
他還想自己當個皇帝,歸附大夏能得到什麼?
還不是要聽人家的命令,做人家的順民嗎?
這不是伊思何馬爾的志向。
當即殺了大夏派的招撫人員。
舉起槍扯起了反夏旗幟。
直接將蒙思德氣得半死,死的人可是他的兄弟。
打仗都沒死幾個人,在這裡被當地人給殺了。
這如何能讓蒙思德忍得住?
反正上頭有命令,不服就剿,既然如此那就剿吧。
蒙思德當即排兵佈陣,兩個陸軍營轟隆隆的開進雨林邊緣。
因為雨林作戰他們這個軍不是很擅長,還特別的邀請了特戰營一個小隊協助。
這裡的村莊都是那種比較原始的熱帶村莊,木頭屋、草頂子,連門和窗戶都是沒有的,蒙思德對這些村子的人口再次進行招撫,大擴音喇叭喊得嗓子都啞了,對方的回應就是冷漠的眼神和子彈。
蒙思德當即宣佈攻打村莊,坦克轟隆隆的碾過,那些用原始火槍的村民該殺的殺,該抓的抓。
反抗的一律擊斃,其他的統一送到政教營,讓去訓導教育改造。
小範圍的清剿戰役率先在厄里亞省這邊拉開。
伊思何馬爾被逼的逃進雨林之中躲著。
他的人雖然比這些夏軍要多的多。
但是人多有時候不代表力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