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出兵攻打土蕃高原的時候,李成就讓參謀部制定了多線作戰計劃。
北線的青塘地區,以大夏的河西軍和西域軍團為主,總兵力將近二十萬。
東部是漢中平原興元府和蜀中平原的錦官城西進,進攻羌唐地區,然後從羌唐進入土蕃腹地,這一路的軍隊大約為二十萬,東南地區則是以滇南的陸軍為主,總規模約十萬。
南部是山地營,也就是兩萬人左右翻越天險進入土蕃腹地。
至於西部的阿里、古格、納日三國,則是由基多和咔噠爾駐軍三萬人,帶領以基多、迦溼彌羅、咔噠爾、桑伽、拉赫等二十多個國家組成的二十萬聯軍,從山口越境對三國發起進攻。
基多這些國家的軍隊,雖然戰鬥力不如大夏士兵。
但好在作戰英勇,加上對依附大夏日子過得很好。
是以在大夏釋出協戰命令之後,二十萬大軍很快就組建完畢。
沿著西崑崙的諸多山口,分成三路進攻納日和古格。
納日和古格長期處於奴隸制度的統治下。
當地的軍隊都是奴隸軍。
戰鬥力可想而知。
很快就被攻破。
大軍快速推進,很快就與阿里有了接觸。
這裡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大多數也是古格族、象族和土蕃族。
國力總得來說在土蕃高原還算的上是可以。
也就僅次於東部高原的土蕃國,但是也看這種強大跟誰比。
阿里王桑巴洛澤湊了十萬軍隊,與二十萬聯軍在佈讓地區展開作戰。
只是戰事一直在失利,沒有火器的他們,僅靠戰馬是無法跟聯軍對陣的。
就算是騎兵戰,阿里也佔不到任何的好處。
西方這些國家哪個都不缺好馬。更是從小就精通騎兵戰術。
又有大夏的戰術指導。
會失敗才是怪了。
幾次下來,阿里被打的退到亞澤一線。
亞澤是阿里南部第一大城,很多時候擔負著國都的職責。
二十萬聯軍包圍了亞澤,阿里頓時危在旦夕。
只不過阿里距離內陸比較遠。
平時和土蕃聯絡也不多。
有山地營阻斷兩方交通。
是以土蕃完全不清楚阿里的情況。
武烈和錢峰帶著幾萬人千辛萬苦趕到阿里的時候。
這裡已經是大夏率領的西域聯軍的馬場了。
三萬軍隊,在二十萬大軍的打擊下,自然是佔不到任何優勢。
武烈再次被逼回葉念無人區。
阿里隨後被攻破亞澤,阿里王桑巴洛澤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