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沒有做好與大夏的戰爭準備,看似氣勢洶洶的度過淮水,進入到泗州等地。
但卻遲遲未發動對大夏的進攻,不停派人前往楊州溝通。
希望從外交層面解決兩國爭端,或者說繼續建立兩國商貿關係,出兵之時嚇唬而已。
他也有他的難處。
如今整個淮南江北地區,十室九空、民生凋敝,原本多繁華,現在就有多麼荒涼。
這片區域本有數百萬的人口。
但是從新正二年開始,大夏就在這片區域不停的拉人。
加上連年戰亂田地拋荒,很多老百姓都進入到江北地區的大夏,或者分散到大夏的各個角落生活。
武烈走在盱城縣的街道上,本來繁華的街道幾乎門可羅雀。
除了部分老人還堅持留在這裡,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影子。
街邊的商店大多都是關門狀態,偌大的城池只有寥寥數家開著門,可謂是慘淡至極。
開門的也是半死不活,每日掌櫃夥計都坐在店內打著瞌睡。
整個江北淮南,盱城縣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就連武烈過槐安的時候,發現整個兩淮都是如此。
越向南情況越嚴重罷了。
此時他才知道什麼叫釜底抽薪、什麼叫以勢壓人。
千防萬防,但是還沒有防住大夏的詭計,藉著武國連年征戰,不停的用商貿迷惑他。
大量的糧食從運河北上,大量的商人從江南涌入。
讓他一度以為武國繁榮無比,幾乎可以比擬中原大國。
商人繳納的賦稅,在兩年中完全超出武國固有的農業稅份額。
讓武國朝堂上下都認為,武國已經進入了極為繁盛的時代。
而且比歷代先祖都要繁榮的中興盛世,堪稱歷代鼎盛。
但是夏國只是稍微動了一下。
武國經濟就全都被打為原形。
過往的繁華,全是空中樓閣。
此時他才知道,是夏國帶動下才展現出過往的經濟繁榮之勢。
如今夏國的商隊撤離,還帶走了兩淮江北大量武國商人。
這些本來屬於武國的商人,都是被夏國上下游產業控制的。
夏國撤走,他們若想繼續發展,那必定要跟著撤出這片區域。
大戶一走、百姓也跟隨者眾,加上連年的淮水水患,造成這片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受到巨大破壞。
百姓在夏國的鼓動之下,自然選擇向南遷徙。
造成繁華之地,一夜之間變得如同鬼城一般。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武烈看到戶部統計的資料,心中對於大夏銀行更是恨之入骨。
大夏銀行自從進入武國,武烈直覺就不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