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四年馬上就要到了,臨安城中再次歡騰起來。
經過三年多、將近四年的發展,臨安早已從戰爭陰霾中走出。
加上高度發達的商業貿易開展,以及各類工業、手工業的促進措施。
臨安成為當世第一繁華都市,甚至就連城內都裝不下了,沿著城市中軸線開始向外擴充套件。
如今臨安的南城門外,已經鱗次櫛比的建立了一條新的商業街,這條名為朱雀大街的街道,寬度達到驚人的三十米,將近十丈。
距離原南城門不遠的位置還修建了一座廣場,佔地面積更是超級的大,被稱為大夏帝國廣場。
這座廣場正對著原臨安的南門,正中央矗立著高達二十餘丈的旗杆。
自從廣場建好之後,每日清晨禁衛軍儀仗司都會在此處舉行升旗儀式。
升起象徵著大夏國的紅色金龍旗,象徵著國運恆昌、光照萬方。
這座廣場成為全臨安百姓日常最喜歡來到的地方。
站在這裡靜靜地看著國旗升起,就有種難以言喻的自豪感。
主街道從廣場兩側穿過,繼續向南直通大夏的新正門。
新正門不是座城門,可以說臨安新拓展的區域都沒有建設城牆。
但是應廣大百姓的要求,和政務院的商議後,在這條新的朱雀大街南端,建立了一座象徵性的儀仗門,這道門就被命名為新正門。
門前立著李成的青銅雕像,威嚴慈祥的目視這東南方向,就好像遙望無邊無際的大海。
新正門距離臨安原來的南城門足足有二十里,是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兩側全都是一排排裝修精美、風格統一的商業。
衣食住行娛都有,只要走到這條大街就好像走進了另一個時代。
李源路過新正門,讓車伕將馬車停下,立在李成的雕像前鞠了一躬。
上次從東元來到臨安,還是在兩年前陛下大婚的時候。
此次過來,這座城市又比那次繁華了十倍有餘。
步行走在朱雀大街上,馬車在靠右的平坦路面行進。
他則是慢慢的走在專門規劃出來的人行道上。
兩側的商店一個挨著一個,商店的老闆也不全都是中原人。
還有很多面板黝黑或者泛黑的南洋人,以及身材比較矮小的東元人或者北四島的人。
這樣的商店門口一般都會懸掛著某某地區特色商店的店招。
其中他就發現了好幾個掛著東元國特色商店的門面。
甚至為了吸引目光,名字寫著山南國特色商店。
或者是中山國、山北國特色商店之類的。
李源笑笑毫不在意。
這些國家已經徹底成為歷史。
取這樣的名字也不過是個吸引人的噱頭罷了。
臨安除了原本的三山人,或者是陛下之外,恐怕都沒人知道這三山國是何物。
都是博人眼球的營銷方式。
比如山南的一家商店,裡面買的是當初山南最原始的手工麻布。
這種工藝其實是他們學自周國,回去之後根據當地植物的特性,全手工編織的一種布料。
這種布料唯一的特點就是涼快,誰讓上面經緯之間都能伸進去個手指頭呢。
如果非要形象的比喻一下,那就是布匹上面全都是手指大的洞洞,四處透風很涼快。
現在東元的snd區,也沒人再穿這種遍佈洞洞的麻布了。
自從東元建立棉布紡織廠,幾乎所有人都穿的是棉布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