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二年馬上就要過去,中原南部的諸國還陷入戰爭之中。
楚國的衡州耒陽縣,無數流民聚集在城外搭建窩棚暫住。
一年的戰爭,已經讓老百姓吃光了家中的存糧。
就算沒吃光的,也都被大兵們給搶光了。
剩下的人只能去逃難,不逃難軍隊一來就是兵災。
古代的老百姓是最沒有保障的職業,豐年還好起碼能吃飽穿暖。
但是遇到水旱災害,或者是這種兵災,那日子簡直就是沒法過。
南楚立國四十餘年,經歷了兩代的君主。
無論是楚殷傑還是楚懷祥,在十國爭霸的中原都算是好君主。
他們體恤百姓疾苦,著力發展生產,避免與其他國家的征戰。
讓南楚享受了難得的幾十年和平時光,但如今隨著楚懷祥一死也到了頭。
先是四位王子為了爭奪湘君之位征戰不休。
誰也不服誰的打來打去。
好在四位王子打仗還算控制。
都不是很難為這些老百姓。
但是唐國人一來就變了樣子,為了補充軍糧,也為了撫卹士兵。
允許士兵在楚國境內進行小規模的搶掠,說是小規模控制不住就是大規模。
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存糧都被搶了,他們的四位王子自身難保,自然也不會管太多老百姓的事情,造成了耒陽縣城如此多的難民聚集。
難民想要進城討一口吃的活下去,但城內擔心有武國的奸細。
戰爭年代從來都是無所不用其極,將精銳計程車兵藏進難民之中混進城作亂比比皆是。
耒陽縣令自然是不敢開城門放流民進入,而且也沒那麼多糧食養活,這才是重點。
是以耒陽這一片難民越來越多,竟然聚集了幾萬人的規模。
人上一萬、無邊無沿,城外到處都是難民搭建的窩棚。
而且隨著衡陽戰事的失利,難民也會越來越多。
就在耒陽縣令想要派兵出去將難民趕走。
突然發現南邊來了個商隊。
這個商隊掛著大夏的旗幟。
大夏的商隊最近來往楚國很頻繁,都是從南邊的琛州過來的,往國內運輸糧食物資。
耒陽作為與琛州接壤的縣城,自然經常會與這些商隊進行交接。
這次商隊過來,同樣是將糧食和軍用物資運進耒陽縣城。
然後不是如同往日一樣回去琛州,而是到了那些難民之中開設粥場。
粥場是撫卹難民的一種方式,就是將糧食熬成粥讓百姓領取。
耒陽縣令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大夏商隊完全是多次一舉。
這裡那麼多的難民,每日要消耗的糧食數以千石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