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北地發展有序,未來必將成為我大唐的財稅重地,臣建議,擴大今年關中的取士規模,為北地治理,提供更多的人才。”
房玄齡的眼光很犀利,看的也很長遠,在善陽,他就看出了一些問題,定襄的問題,則是更為嚴重。
孫享福為了推行文化宣傳,不得不啟用大批次的王氏子弟為官,有他親自在善陽狠抓錢糧軍,倒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可一旦他離開了,後繼者,卻未必能做到像他這樣。
比如褚遂良,他的智慧倒是有,但卻沒有跟王氏扳手腕的實力,事實上,整個大唐,除了皇帝以外,也就孫享福敢跟這些龐大的世家扳手腕對著幹,而且,通常使用的還是巧力,計謀。
那麼,一旦孫享福卸任,善陽就很可能會變成一個王家說了算的城池,這對朝廷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而長孫沖在定襄,則更像是一個光桿司令一般,完全是依靠他不斷努力樹立起來的個人形象,以民心自覺的方式在治理這座城池,這可不是什麼長治久安之法,一旦長孫沖被調離,這座城池,很快就會亂起來。
“房相言之有理,臣附議。
陛下,長治久安,必須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之上,定襄的發展,現在全靠著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長孫沖的信任,而産生的一股沖勁。
這股沖勁很難得,但肯定會有過去的時候,咱們應該趁這股勁頭沒有過去之前,給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這裡不會因為一些原因,再度變的混亂。
所以,大量的派官,把民政,律法,文教,各方面都管起來,很有必要。
另外,臣對朝廷今科取士,也有一些建議。”
房玄齡指出了定襄城的一些問題,卻是與孫享福心中所想相合,他作為安北大都督,定襄刺史的上級主管,其實更應該考慮這些問題。
聞言,李世民點了點頭,就剛才他在新城工地巡視的那一會,看到勞作的百姓們看長孫沖的眼神,他就有了一些反思,關鍵點卻是被房玄齡點了出來,大唐不能讓一個地方完全靠人治,這樣很危險,因為人治充滿不確定性,一旦有挑事者刺殺長孫沖,這裡瞬間就亂了。這可是一座未來人口將超過三十五萬的大城池,一旦亂起來,就不是小事情。
“有何建議,正明可以直說。”
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孫享福想了想,才道,“其實很簡單,咱們北地,不需要哪些只會掉書袋子的官員,治理北地的方法,與治理關內漢民城池也不一樣,朝廷應該根據當地需求來取士。
臣以為,文化好的人,未必就會治國。
會讀書和會施政,會管理民生,其實是兩碼事。
所以臣建議,科考應該不以考試成績論高低,只要他是個品行兼優的人,能夠識文斷字,懂基礎算學,就有被錄取的資格。
而所有被錄取的人,也不能給予官職封賞,只是給他們一個學政實習的機會,透過一年,或則兩到三年的學政,實習,由當地的主官和百姓來共同判定,都認為他有管理政務和治理地方的能力,才實際授予官職。”
孫享福這個建議對於歷史上可能出現的科舉制度來說,簡直就是顛覆性的。
唐朝是科舉成型的重要時期,一旦這個建議被李世民採納,形成制度,那麼,讀書人只需要透過考試,就能一步登天的歷史,就可能被改寫,那麼,未來的一切,都會出現大變。
因為,儒家經典要義,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它並不能夠讓讀書人當人上人,而當做官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施政,如何管理民生的時候,讀書人學習的重心,自然也就開始往這上面偏移了。
孫享福出了這麼一個大建議,可是狠狠的阻擊了一把那些壟斷了經典要義知識的世家,讓他們學習的知識變的無用,讓更加務實的知識成為這個國家讀書人專研的東西,縮小他們與平民寒門子弟之間的差距,看他們以後還牛氣的起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