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鏑絕不會重蹈端平入洛的覆轍,也絕不會在後路上留下漏洞。
傳統上,爭奪天下往往是從關中出兵,自西向東席捲中原,但這次北伐的大軍卻將重心放在了東邊的半壁天下。
根據中原的地形,以南伐北總是沒那麼容易,以東伐西更增添幾分難度。
這是充分考慮到後勤轉運的重要性,考慮到中興軍的水上優勢,或者說是對水路的依賴。
除了少數的斥候和特情人員,大軍的推進路線絕不偏離大海或者可通航的大江大河數百里範圍之內。
短短三四個月,在忽必烈忙於解決東北的叛亂期間,兩淮已經易手,山東也已被宋軍光復。
徵虜大將軍胡隸從江淮往北,吳王張鏑從山東往西,兩路大軍旋師於河南,即將攻上中原軍隊三百年未曾踏足的幽燕之地。
張鏑遣偏將李奇以三萬人扼守虎牢,防備西面元軍可能的威脅。令周黑炭、陸十千、瞿根等將統御兩淮、山東紅巾及地方義軍。
吳王車駕與徵虜大將軍的大纛合二為一,張鏑親自統領近二十萬大軍進抵白溝河南岸。
白溝河,乃是舊日南北分疆之地。
三百年了,大宋的歷代志士無不心心念念著要北伐燕趙、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從來不曾成功過。
這塊土地,落於腥羶胡虜之手實在太久了。
現在,是時候報仇雪恥,是時候恢復我大漢民族的榮光了。
……
由於北邊的局勢不穩,忽必烈並不能將全力投入到與宋軍的角逐當中。三十多萬主力不得不分出三成以上留守後路。丞相伯顏以十萬人坐鎮和林,監視北道諸王,但終歸只能採取守勢,而沒有主動進攻的餘力了。名將阿術則被留在遼陽,以漢軍二萬,並就地簽發東道部落騎射手三萬人,共五萬混合兵馬監督遼東與高麗。
儘管後方處處補漏,大皇帝手下的兵馬仍舊可觀,在入關匯合了中書省及大都周邊的所有衛戍部隊後,皇帝親率的大軍又達到了三十萬之巨。
帝國的家底還是很厚的,當然這或許已經是最後的家底了。
第一場戰鬥發生在通州城外,作為先驅的漢將李庭率領八百騎兵,遭遇了三四百名倭寇組成的劫掠隊伍。
這些倭寇總是如此的大膽和粗蠻,三五成群的逼近京畿劫掠都成了常態。而且原本窮的穿不上褲子的倭寇,現在是越搶越闊,個個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五花八門的鎧甲,提著錚亮的武士刀,上馬遊走、下馬砍人,流動作案。若是尋常的小股元軍,這些倭寇根本不放在眼裡,同等規模下他們完全敢於直愣愣的衝過來砍殺。
李庭畢竟是名將,手下武衛軍騎兵戰力不弱,騎射加衝刺迅速擊敗了這些倭國愣子,一直追殺到了直沽。
但直沽已是宋軍水師的天下,八百騎兵不堪炮艦的轟擊,落荒而逃。
前鋒部隊小規模的短促接戰拉開了大戰的序幕。
從直沽往上游幾百裡外的白溝河,一場正戲即將開鑼!
喜歡故宋帆影請大家收藏:()故宋帆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