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軍的城頭上“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還掛在那裡,顯示城內守軍誓死抵抗之心,所以阿拉罕是絕對想不到陳文龍會忽然決定棄城而走。
三更半夜的時候,宋軍集中兵力猛攻南門外的圍城營壘,讓元軍有些措手不及。這時候的城圍確實還不是很嚴密,因為阿拉罕的本部和福安府派來的後續兵馬還在磨合之中,指揮尚不暢通。黑夜裡經過一陣混『亂』,上萬名興化軍守軍攻破了城圍,順利撤出,他們每個人都以白布綁在手臂上作為標誌,急匆匆的向南邊行軍。
當阿拉罕得知情報,匆忙調集數千騎兵追擊,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時辰,撤退者已經走出十幾裡地。
不過騎兵追起步兵來,十幾裡的距離真不算距離,倏忽之間也就能追上了。
但是追擊卻沒有想象中的順利,閩地多山,從興化軍出來往南,官道兩側就都是山林密佈,山林中時不時的『射』出幾支毒箭、毒弩,道上一不留神又踩到了遍佈的鐵蒺藜或者竹籤做的陷阱。頻頻出現的狀況,讓元軍騎兵苦不堪言,追擊的進度自然慢了下來,只能等天亮後步兵跟上來排除障礙再走。
天亮後,阿拉罕率領圍攻興化的主力大軍跟了上來,本部大軍有兩萬餘人,步騎參半,集結後迅速向南追擊。
沿途又頻繁的遭遇偷襲,想必是宋軍留下的殿後部隊,這些人實為可惡,在路上設定了花樣繁多的陷阱,令人防不勝防,而且三五成群,神出鬼沒,佔據有利地勢,用淬毒的箭弩狙殺元軍。但元軍停下想追擊時卻又追不上,一個個竄得比兔子還快。主要是山谷之間元軍的騎兵無法展開,發揮不了優勢,因而處處被動。
阿拉罕親率大軍趕到後,命令廉價的步兵在前趟路,不管少量敵人的襲擾,全軍急行,以追殲宋軍主力為要。
追了整整一日,阿拉罕的大軍經過了一處名為天門山的峽谷,這個地方十分險要,山口處有兩塊巨石分列左右,就如把守大門的天神,天門山之名或許就來源於此。
作為帶兵將領,對地形總要有天然的敏感,如此險峻之地不能不讓人懷疑是否有埋伏。
阿拉罕心生警惕,勒馬停駐。不過很快前鋒斥候來報,說已發現宋軍的主力就在十餘里外,人數估計在七八千到一萬人上下。
這就對了,興化逃出的宋軍滿打滿算也就萬把人,可見他們急於逃跑,並未能利用地勢設下埋伏。
阿拉罕沒了顧慮,便派出輕騎傳令,全軍集結整隊,稍息之後加速追擊,務要在天黑之前趕上宋軍。兩萬大軍在山谷間綿延十餘里,在各級將官指揮之下整理隊伍,原地休息,馬上就要接戰了,兵卒們各自取出乾糧來先墊個肚子。
上萬名騎兵騰起一陣陣塵土,越過步軍行列,奔跑著往前頭集結,將道路兩旁吃乾糧的步兵們甩了一臉的土。
“日娘賊!有馬了不起,前頭送死克!”一個愣頭愣腦的年輕步兵低聲罵了一句。
“你不要命了!”那愣子說話雖輕,還是被旁邊的伍長聽到了,上來就是一個爆栗子。
要知道騎兵可都是部隊裡的大爺,即便不是真蒙古老爺,那也多是北方來的老漢軍,像自家這樣投誠不久的新附軍竟敢罵騎兵,要被聽到了,輕則一頓馬鞭,重則一刀砍了,所以伍長大哥趕緊過來讓那愣子閉了嘴。
“看來宋軍不遠了,大將軍要讓騎兵先去衝一衝。”
伍長是有點經驗的,追擊宋軍的情況很常見,基本上騎兵一衝就潰,剩下就讓步兵漫山遍野的抓人。要是衝不潰的話那也要步兵上去拿命去填,反正輕巧的活都是騎馬的上,累死人的、送命的活才要步軍上,誰讓步軍便宜呢!
騎兵老爺們過去不久,軍令又下來了,從前到後此起彼伏的一陣哨響,軍官們喝令眾人趕緊起身,加快速度往前聚集。
情況有變化。
阿拉罕本來想讓騎兵先衝上去咬一口,但哨騎來報,說宋軍已在前方山谷列下大陣,竟然不跑了。
稀溜溜~一串串的戰馬嘶鳴。
元軍騎兵推進到了宋軍陣前數百步,被對方神臂弓的弩箭『射』下陣腳,紛紛勒住戰馬,遠遠的停了下來。
遠遠看去,這些宋軍竟不知何時已經修築了長長的兩道土圍,橫截在前方山谷之間,兵馬全都躲在土圍之後。
阿拉罕輕蔑的一笑,看來宋軍自知難逃一死,想要負隅頑抗了,但幾丈高的城牆都擋不住他的大軍,就這麼窄窄的兩道土圍能頂個卵用?在騎兵和步兵的輪番攻擊下,土圍後這一堆宋軍的下場幾乎是註定的。
不過金貴的騎兵倒不適合去啃這樣的土圍子,讓後面的步兵快點跟上來。堆上去,先把這兩道破土圍子堆平了,給騎兵堆出道路來!
……
“總理,韃子的最後一組步卒也都進了天門山!”
元軍十餘里長的整支隊伍都進入了伏擊圈,連最後一絲尾巴都已完全沒入那形似天門的巨石之間,瞭望哨立刻向張鏑做了報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發令,收網!”
一支號箭帶著尖利的嘯鳴飛上空中,緊接著是第二支、第三支,十里多長的山谷都被這嘯鳴之聲響徹。
這是行動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