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故宋帆影 > 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

第五十一章 勤王軍至 升官加爵受封賞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我是崇禎四皇子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 劍道與陰謀 士兵突擊成最強 原來不是西遊 敵國小白臉 殘唐局 水滸萬金侯 較量無聲 星際浮雕師 大唐潛龍 大唐開局點水成冰 從就藩開始重塑大明 從西漢開始擺爛 大清宮裡的小人物 暗戰 爆笑艦炮手 西晉二當家 亂世才子 大明:我,開國王爺,帶頭反對分封制

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慶元義兵八千之眾,於最危難之時逆流而上,就是雪中送炭之舉。先前勤王之人都已加官進爵,後至的慶元義軍自然也不會例外。也就是說,趙、周、袁、胡、張等領兵者鐵定是要升官了。

大宋朝廷已經窮途末路,所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官爵賞賜了。

大軍才到,駐兵城外,太皇太后就親自召見趙孟傳為首的幾名領兵官,嘉獎慰勞。

廷對之時,趙孟傳痛哭失聲,連稱“護衛來遲,令太皇太后憂勞,罪該萬死”之類的話,謝太后心中有感,也抹了兩把眼淚,稱讚趙孟傳公忠體國,是宗室們的表率。周進也乘機搭上兩句話,聲淚俱下,大大的表了一回忠心,也被謝太后贊為“忠臣”。袁、胡、張三人則行禮如儀,中規中矩,形象莊嚴,但都沒有在廷對上說話,其實是沒機會說話,因為戲份都被趙、周兩人搶去了。

太皇太后召見之後的第二日,宮中就有詔旨下達,不出意外的升了幾個人的官,趙孟傳為首,授華文閣直學士,擢浙東制置使,仍舊兼知慶元府,總領浙東義軍。周進升浙東路副都鈐轄,遷上閣門副使,任浙東義軍正將。這兩人都是表忠心表的好,加之原本就有官職在身,所以封賞在前。

趙孟傳的幾位僚佐也被舉薦任官,最主要的如閒居慶元的進士謝昌元,過去他與趙孟傳、袁鏞一起號稱“三友”。趙孟傳號令起兵後,袁鏞以文人身份自己領兵,專心於軍務,又因與周進等人的摩擦,趙、袁二人的關係有所疏遠。而謝昌元仍舊常在府衙中行走,與趙孟傳、周進都還比較親近。這回隨軍北上,有升官的好事,趙孟傳自然也沒忘了他,向朝廷做了保舉,詔旨下達,他的名字在趙、周之後,列第三位,被任為將作少監。實際也不去將作監報到,而是仍在軍中作為趙孟傳的高階幕僚,參贊軍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接下來是胡隸,升為秉義郎、睦州都監,任浙東義軍副將。

袁鏞、張鏑二人本就有進士功名在身,所以授的是文職,袁鏞授淮南西路無為軍司戶參軍,張鏑授福建路汀州通判,二人都兼領浙東義軍副將。

這其中帶地名的官大部分只是遙領而已,像胡隸的睦州都監、袁鏞的無為軍司戶參軍、張鏑的汀州通判,朝廷都不會要求去實際上任,只不過代表一種地位而已,在帶兵勤王的緊要關頭,真正重要的是最後那項軍職,也即總領義軍、正將、副將之類才代表實實在在的權力。

宋代官制複雜,光從名字上很難區分大小,總而言之,他們都升官了。

除了幾位主將,軍中一批中級軍官也被授予三班奉職、三班借職、下班祗應之類的低階武官職位。如昌國軍中陳閔、何紹基、褚世堯等營將、都將,原本都只是內部任命的軍頭,現在也總算成了正兒八經的朝廷經制之官。諸人新鮮了一陣之後,發現一切也都沒什麼改變,除了背上個空名,帶的兵、做的事都和過去一樣,當了官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嘛,所以也就無所謂了。

張鏑也不太在意這些,官職不過是個名號,沒見朝中那麼多高官顯宦都跑路了嗎,歸根結底,手上有實力,能踏踏實實做事才是重要的,他更關心自己苦心拉起的這支義軍將會如何安排。

此時大宋左丞相陳宜中受命建都督府於臨安,各地勤王軍馬也都受其節制。他傳檄各地,號召勤王,並令多次戰敗後失去建制的散兵遊勇各歸本部。淮東軍馬都歸建李庭芝部,淮西歸夏貴部,沿江諸處則歸屬汪立信部,京湖、四川歸朱祀孫部,江西歸黃萬石部,兩浙等地的義軍和散兵遊勇則歸張世傑統領。

胡隸和張鏑的昌國兵本部,經擴充後也只有兩千來人,若只是這麼點人馬,朝廷也未必重視,或許就與普通的小股義軍或歸建散兵一樣被劃入某支部隊整編消化了。不論是歸汪立信還是歸張世傑,結果都是一樣的,很可能成為棋子和炮灰。如果那樣,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脫離指揮孤軍奮鬥,要麼徹底失去主動權。但張鏑卻早就設想好了第三種選擇,在當初揭了勤王詔書回慶元時就想到了造勢,將趙孟傳和袁鏞拉下了水,集起了八千之眾,八千與兩千就是兩種概念,讓朝廷不得不慎重對待,也不會輕易將其兼併整編。加之有趙孟傳這樣的大臣背書,這支部隊的分量就更重了。目前來看,張鏑要造的“勢”大體已成,勤王大業算是順利走出了第一步。

但是,大勢雖已造成,離張鏑的目標卻還很遠,他需要的是主導這支部隊,而不是僅僅融合於這支部隊。八千人中,二千昌國兵是嫡系,可以完全掌控。袁鏞所屬的三千秀才兵與自己聯絡密切,是可以信任的友軍,只要條件合適,就能與昌國兵合二為一。唯一麻煩的是原來的周都監、現在的周副鈐轄周進手的下三千人,這些人與自己毫無瓜葛,甚至有些敵意,是名義上的友軍,卻比敵人更危險,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豬隊友”。這三千人是在張鏑的預料之外的,偏偏最得趙孟傳的信重,趙孟傳看著誠樸,實則老謀深算,或許早就為自己留了一手,周進的兵雖然戰鬥力弱,但為數不少,是保持主帥權威的底牌,有這支人馬在手,趙孟傳的官職才有權威,才能指揮得動獨立領軍的胡隸、張鏑、袁鏞等人。就如一個槓桿,趙孟傳的顯要地位是那個支點,周進的三千兵是那根長杆,兩者的結合所撬動的就是整支部隊的兵權。

同樣的,張鏑如果想要架空趙孟傳,掌握整支部隊的指揮權,那周進及其手下的三千人就是第一個障礙。現在似乎還不是去除這個障礙最好的時機,哪怕自己掌握了八分之五的實力,對方只有八分之三,但那八分之三還附帶了主將的光環,讓自己不得不顧慮。

或許需要一場戰爭,讓戰爭證明自己的實力,讓戰爭做一次洗牌,也讓戰爭提供一次機會,好讓自己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喜歡故宋帆影請大家收藏:()故宋帆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