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不退不避,輕輕躍起,擁盾便向前撞去,右手長刀則往回一撩,就往對方手腕割去,褚世堯又一翻轉,回槍收勢,二人錯身而過,又齊轉身。
這二人,一個似猿猴般靈巧騰挪,依託長兵優勢,靈蛇吐信一般刺、拿、提、勾,又快又急。另一個則如猛虎般力沉勢雄,刀盾配合的更是無懈可擊,推山塞海一般格、擋、劈、砍,穩紮穩打。
褚世堯年輕力壯,何紹基沉著冷靜,來來回回數十合,竟不分勝負。
胡隸張鏑也恐傷了哪一個,畢竟真刀真槍,難免意外,便適可而止,叫停了打鬥。
褚、何二人原本互不服氣,經此一仗卻真誠的互相誇讚起來,一個誇刀法精妙,一個贊槍術神奇。二人可謂不打不相識,有些惺惺相惜了。
第三場乃是列陣而戰。二隊各出百人,都穿黑衣。木質兵器上都層層綁上布套,內裹白灰,若被刺中或砍中,身上就留下白印,觀者在旁監督,有白印的則淘汰下場。雖未必精準,但也接近實戰。
雙方都是刀盾在前、長槍在後,從百步外衝鋒、撞擊、刺殺,喊殺震天,時時傳出人被擊中的悶響痛呼。
堂堂之戰,無人可以取巧,個人武藝也不那麼管用,比的就是陣列齊整,號令嚴明。這方面,久未『操』練配合的老兵們顯然吃了虧,他們雖然熟悉兵伍,但一百多人原本並非同一個建制,缺少磨合,況且做苦力十幾年,陣列已經荒疏,再加舟車勞頓未及休息,結果自然比不過每日勤練的生力兵們,一刻鐘後,老兵的陣線就被割裂,一個個被合擊“殲滅”。
至此,三場比試兩方都是一勝一負一平,可謂實力相當。
不過張鏑清楚,這只是表面現象,老兵們在陣戰中落敗,只是因為長久缺乏配合與訓練的緣故。這些人大多稱得上百戰餘生,哪怕也有好幾次敗仗,但敗仗並不意味著能力不濟。能從敗仗中活下來已屬不易,再經十幾年的奴隸生活磨礪,從幾百人中淘汰生存下來,更可以算得上是精華。
除了年齡和精力,這些老兵不管是在意志上,還是在經驗上,都是昌國的新兵們沒法比擬的。
之後的整訓中也確實說明了這一點,短短几天老兵們就迅速進入狀態,越戰越強,尤其在戰技戰術上,令那些只訓練了半年多的昌國兵們望塵莫及。
而胡隸也絕非嫉賢妒能之人,雖然有些好面子,而且護犢子,但是看到了老兵們的能力,他也很有舉賢任能的覺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且他做的十分徹底,除了“四大金剛”等少數優秀的軍官,軍中伍長、什長、隊將之類全都揀用張鏑帶來的老兵充任。新老兵打『亂』重組,加緊『操』練磨合,同時,除了原本的練兵方法,又根據老兵們的實戰經驗進行改進,尤其根據蒙古人的戰法,進行有針對『性』的遠近長短兵器配合演練。
現在岱山島上,胡隸、張鏑麾下專職士兵有五百五十餘人,打『亂』重組後,其中五百人被編為一營,胡隸自任營將,張鏑為副。
營下設都,每都一百人,設都將一人,副都將一人。
一都都將何紹基、副都將李奇。
二都都將褚世堯、副都將趙劉軼。
三都都將陳安道、副都將呂晟。
四都都將劉雲復、副都將刀敵蒙。
五都都將李安歸、副都將陳阿年。
都下設二隊,每隊五十人,都將、副都將兼任二隊隊將。
每隊設五個十人小隊,帶隊的為什將,各帶十名士兵。
總計一營有五都、十隊、五十個十人小隊。
除這一營五百人外,還剩五十人,這些人都選擇體力、耐力、綜合戰技最佳的,充任胡隸和張鏑二人的親兵,胡隸三十人,張鏑二十人。既作為衝鋒陷陣的銳卒,也作為保護主將的衛士。
張胡二人一開始所定下的方向便是精兵路線,這也是張鏑將南洋帶回的大部分人都留在後方各島上的原因。雖然他們也想一夜間練成幾千幾萬兵馬即可就揮師北上,但他們都清楚,自己的事業剛剛起步,實力有限,時間也有限,沒法一口氣吃成胖子,只能以穩定後方、擴大財源作為基礎。
而且貪多嚼不爛,自己的五百精兵運用得當,未必不能建功。
喜歡故宋帆影請大家收藏:()故宋帆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