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因為這條河裡有多麼厲害的妖怪,而是因為河水太過於清澈。
原著中說:
涓涓寒脈穿雲過,湛湛清波映日紅。
聲搖夜雨聞幽谷,彩發朝霞眩太空。
千仞浪飛噴碎玉,一泓水響吼清風。
流歸萬頃煙波去,鷗鷺相忘沒釣逢。
鴉鵲從上面飛過,看到自己的影子,便認為是同群之鳥,投入河水中尋找同伴。因此只要從河面上飛過的鳥類,都會被淹死,就像莫名其妙的自殺一樣,所以這裡得名鷹愁澗,真的是澗如其名,是一條讓老鷹都發愁的澗。
當然,最出名的,還是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取經組的成員——小白龍。
小白龍,也就是後來的白龍馬,他本來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西海龍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他爹真狠,該說是壯士斷腕,還是大義滅親?)
不過看西遊,其中的龍族地位確實是很低,蟠桃會上吃的東西就有龍肝鳳髓猩唇,堂堂八大水系大總管的涇河龍王,也被一個罪名就斬立決。
如果說這個殿上明珠類似於古代皇帝賞賜給臣子的寶物,那不小心損壞了,還真的有可能會引來重大的責罰。
而西海龍王這麼做,就可以理解為是壯士斷腕,用小白龍一條命,來挽救整個西海的龍族,以免自己成為下次蟠桃宴上的珍饈。
於是,玉皇大帝將小白龍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下比沙僧輕多了,沙僧不服)。
不過,小白龍被打完後,就準備真的斬立決了。
後來,因為南海觀世菩薩出面,他才免於死罪,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等待唐僧取經。
然而,無奈他不認識唐僧和孫悟空,誤食唐僧的坐騎白馬,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把小白龍的項下明珠摘了,楊柳枝蘸出甘露,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
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
功成後,終於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超越凡龍,還個金身正果,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後來,他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成了一個裝飾品。
,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說,好像挺慘的。
在作品中,白龍馬在人們的眼中通常是無足輕重的形象,他是個被忽略的形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常常把赴西天取經的稱為“唐僧師徒四人”,而不是“唐僧師徒五人”。
而實際上,白龍馬雖然不及孫悟空和豬八戒形象那麼鮮活,但他卻是這個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在取經集體中,白龍馬是在孫悟空之後第二個到唐僧身邊的。
如果仔細計算起來,除掉孫悟空因鬥妖搬兵或被誤會逐走的那段時間,白龍馬實際上是走在西行路上時間最長的一個。
整個西行路上的是是非非皆在他的眼中,而大部分時間他卻又是默默無語。
這麼一描述,是不是突然想到了一個傳說中的職業?
攝影師?
傳說中那種扛著攝像機跑得比運動員快、扛著攝像機和空手的主播一起荒野求生,還有扛著攝像機做各種極限運動?
咳咳,開個玩笑。
白龍馬自然不是攝影師了,那時候也沒有攝像機這玩意兒不是。
喜歡我的分身是洪荒天道請大家收藏:()我的分身是洪荒天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