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小白龍無論是在文學形式上,還是在自身的價值上,在西行組合中,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孫悟空是心猿,而小白龍化身的白龍馬,被稱為意馬。<!
而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上,白龍馬,算是唯一真正配著玄奘法師走過全程的了。
對此,陸淵在來之前,已經做足了功課。
因為這是個黑暗西遊,他也做好了它會和原著中大不相同的心理準備。
但料想來,既然這是一個和西遊類似的世界,那大方向自然是不會錯的。
而後來,唐三藏的西行,也引證了他的這個想法。
雖然在這裡唐三藏的西行原因換了,但到底還是西行了。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這樣的記述:
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間,須臾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胡翁曰“師必去,可乘我馬。此馬往返彼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師馬少,不堪遠涉。”法師乃竊念在長安將發志西方日,有術人何弘達者,誦咒佔觀,多有所中。法師令佔行事,達曰:“師得去。去狀似乘一老赤瘦馬,漆鞍橋前有鐵。”既睹所乘馬瘦赤,漆鞍有鐵,與何言合,心以為當,遂即換馬。
這就是白龍馬最早的由來——其他它並不是白色的。
而後,玄奘的坐騎被賦予“神化”色彩,同時還強調了老赤馬對西行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赤色”,也為以後的火龍形象以及白龍馬在《西遊記》中承擔的五行“火”的角色定下了調子。
在宋代無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九龍池處第七”中,有猴行者與“馗龍”鬥法一節,這和《西遊記》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的情節頗類似。
但在《詩話》中鬥法的結果是“困龍半死,隱跡藏形”。
猴行者拘得背筋,結條子與法師繫腰。
在這裡,“猴行者”做了一件和哪吒三太子一樣的事——抽龍筋。
這裡只是將龍筋作了法師的腰帶,並沒有龍化為馬的事發生。
但後來有寫:“法師才系,行步如飛,跳回有難之處。蓋龍脊筋極有神通,變現無窮。三藏後回東土,其條化上天宮。”
這龍筋也和白馬一樣,起到了方便腳力的功用,而且龍筋最終“化上天宮”也算是成了正果。
而在《西遊記雜劇》第二本第七齣《木叉售馬》中出現的火龍三太子一出場便自述道:“小聖南海火龍,為行雨差遲,玉帝去斬龍臺上,施行小聖”。
而當觀音知道他是“南海沙劫駝老龍第三子”後,便要“朝奏玉帝,救得此神,著他化為白馬一匹,隨唐僧西天馱經,歸於東土,然後復歸南海為龍。”
這一段,是不是就和《西遊記》中觀音點化白龍馬的一幕幾乎相合了?
不過,在《西遊記》中,龍馬的形象有了較大的變化,火龍成了玉龍,受罰的原因也由無意的“行雨差遲”變成了故意“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而後被自己的父親“表奏天庭,告了忤逆”。
同時作者還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白龍馬的地位。
在此之前,白馬在取經途中主要作用就是幹體力活——馱唐僧或者經卷。
比如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中:唐僧被誣,悟空被逐,八戒無蹤,沙僧被俘,小白龍為救唐僧,現身和黃袍怪大戰一場,雖然最後落敗了,卻也露了挺大的臉。
而且是他力主請大師兄孫悟空出山,成為扭轉這一場戰鬥局勢的關鍵性的人物。
他雖然是腳力,但在《西遊記》中已經被賦予更加豐富的意義。
拐來了孫悟空之後,陸淵一路過來,都在思考,該如何處理白龍馬這一檔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