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靜鞭”三響,朝臣們立馬肅靜,回到自己位置錘頭靜待皇帝上朝。周恆和楊修踩著點兒踏進大殿,站在了朝臣的最後面。
江公公一甩拂塵,捏起了嗓子喊道:“有事上奏,無事退朝。”
一片寂靜。
皇帝居高臨下掃過眾朝臣,笑的不大和順,朝臣們的頭立馬垂的更低了。
皇帝李昀長著一張好看的面孔,俊眉朗目的,乍一看非常溫和的,細一瞧,他眼底的光芒卻絕非這麼回事。在場的無不知這個皇帝是無怒無常的深沉,明明前一刻對著某個眾臣笑得的親切又重視,轉臉就能將人丟進大獄,就比如蘇仲垣。
“北燕的戰事平了,也該封賞頒下去了。”皇帝的嗓音低沉慵懶,“昨日的那兩道摺子眾卿都看過了,該賞誰,該罰誰,眾卿有什麼好建議嗎?”
一場戰事,兩道截然不同的請功摺子,要他們說什麼?說什麼都得罪人。
三皇子不吭聲,五皇子沒反應,閣老們神遊太虛。
“臣有奏!”張御使大步跨出列,一臉剛正,頗為慷慨激昂,“臣要彈劾北燕布政使沈楨縱女奪功!小小女郎,年歲十二,她能上陣殺敵?此乃欺君!”
“哦?”皇帝的嘴角隨著一揚聲彎起,沒有下文。
周恆與楊修大步一跨,上前走到張御史的身側,撩袍一跪問候聖恭安。
緊接著,楊修冷冷掃過張御史,道:“十二月初六,察哈爾部攻城,小春郡、江河郡城守開啟城門迎敵入城,兩郡措手不及,兩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城被屠,屍橫遍野。十二月初八江河郡、誠安郡失守,鄭指揮使戰死。我北燕衛所六名百戶、三十名親衛戰死。虎北營且戰且退於至合安郡。雁北各郡剛經歷災民暴亂,守成兵士大半調去城中鎮壓,那時候所有可戰人數還剩五千人。軍中有階品的將領只餘三人。”
“而臨城敵軍,實數近四萬。”
聽聞兩軍人數,即便是殿中武將也不免倒吸一口冷氣,這樣竟也能拖下四日等到援軍?
“十二月初十張御史口中的貪功之輩,沈姑娘,親至合安郡,以堅冰火攻之計,不廢一兵一卒折損敵軍近三千人。二月十一,沈家護衛長閔長順帶來雲屏三千青壯,大夫三人、女醫二人,傷藥數車!十二月十二凌晨敵軍攻城,錢同知帶兩千虎北營軍士,攜毒粉直闖敵軍陣中,逼退敵軍時,兩千人只剩百餘人,折損敵軍大於三千。十二月十二日午時剛過,敵軍再度攻城。虎北營全軍出城迎戰,那時可戰人數七千人!”
“雲屏因三司家眷佈署得當,並未引發暴亂,其中出錢出力的包括那個貪功之輩沈氏女灼華!災民在她和顧家、鄭家的召集下,自願登記入伍。雲屏各個府邸,把所有護衛、私兵全部交給沈家帶去戰場。這才有了那三千人!”
“與此同時,布政使和按察使正在全力平定暴亂,鄭大人的夫人忍受喪夫之痛,坐鎮雲屏城門!沈家護衛嚴厲帶雲屏青壯繞過敵軍,於壽陽郡、小春郡等地方徵得青壯五千餘人!周大人正在全力托住叛臣陳帆。徐大人繞過敵軍深入草原,搬來無良哈三千鐵騎!與十二月十二日,合登州之軍,在城破之前一刻到達誠安郡。”
楊修冰冷而激昂的聲音與金殿環繞,隨著金磚的裂紋極速蔓延,周恆接著道:“留於城內最後防守的是沈姑娘和她的兩位侍女,以及百餘個不滿十五歲的兒郎!微臣趕到的時候,活著的不滿二十人,每個人皆重傷!沈姑娘中一箭,刀劍傷無數,貫穿傷一處。她的兩位侍女皆受劍傷,一人受兩處貫穿傷。臣離北燕時,三位姑娘方能下床行走。”
“虎北營的將士死傷嚴重,但還沒死全,張御史要人證還是物證,本官都給你帶來了,是否現在要對峙?陳子瑾貪功不止,在沈姑娘帳前出言不遜,對沈家多有羞辱,打傷沈姑娘的侍女,那個為了守城險些戰死的侍女!”
“陳子瑾貪墨的何止是銀兩!我大周的國土由一個女兒家守住,卻在戰後受人汙衊侮辱。不恥!”
“御使張大人……”周恆轉身直直看著他,美豔的眉目在怒意下迸發出著人的妖豔,“不為家中女眷汗顏嗎?”
大殿上又是死一般的寂靜。
不是沒人想說話,而是默契的不說話。五皇子不落井下石算客氣的了。三皇子未免自己再被拖累,只得閉嘴不言。六皇子一派,作壁上觀。
皇帝從龍椅上站起,大讚一聲好,深沉的眸子俯視著大殿,“眾卿以為呢?”最後看向沈淵,“沈卿,不愧為朕之肱骨,沈家,很好。”
沈淵跨出一步,雙手託著牙牌對著龍椅上的人深深一躬,笑眯眯的道:“為陛下分憂是沈家的本分,我沈氏女理當如此。”
沈淵雖為國公,但沒有官職,本是不用上朝的,今日是皇帝特意把他喊上朝的。
“陛下聖明。”烏泱泱跪了一地。
方才上竄下跳要彈劾沈家縱女貪功的御史一張老臉漲的通紅,抬眼見皇帝正陰沉的看著自己,彷彿在看一個死人,當即嚇得臉色乍青乍白,忙五體投地般伏在地上,“陛下恕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看來眾卿有建議給朕了?”皇帝發問,卻不聽朝臣回答,徑自將銳利的目光落在周恆和楊修的身上,“兀良哈何以肯出兵?草原的鐵騎,最是驍勇啊……”
“回陛下。”周恆一挺背脊迎著皇帝的目光,沉緩道,“兀良哈雖為小部落,人數總不過十萬,徐大人許以好處。斬敵人首級三人者,可換肥雞一隻,斬敵人首級五人,可換一頭肥羊,斬敵人首級十人,可換肥牛一頭,若能助大周全滅敵軍,北燕便是兀良哈的封地。”
“又是沈家姑娘的計策?”
“是!”
“臣與徐大人、鄭指揮使亦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