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淩河之戰,明軍取得了勝,報了之前當年大淩河,數萬明軍陣亡的血仇。
尼堪既已軍敗退,棄守了大淩河,方原也令赤古臺停止追擊,軍在大淩河紮營休整。
方原在大淩河暫時休整,一是要趕緊修橋,鋪路,必須在三日內建成一個堅固的浮橋,將大批的糧草,還有最重要的坦克運過河來;一是等待遼河方向的動靜,若濟爾哈朗、鰲拜趕來支援廣寧,就必須圍城打援,先殲滅了這支援軍,再戰廣寧,否則會被內外夾擊。
廣寧城有六萬韃子兵,雖有大淩河之敗,城內的守軍也不會低於五萬。再加上濟爾哈朗、鰲拜的援軍,至少在十萬以上,已是一場戰略級別的決戰!
這一戰真要開啟了,勝敗難料,縱然勝也是慘勝。
方原思來想去,濟爾哈朗是鑲藍旗旗主,正黃、鑲黃旗旗主是福臨那個小崽子,鰲拜是鑲黃旗人,代正黃、鑲黃旗出征。這兩人與多爾袞應該都不是一路人,不如先給二人送去一封書信,忽悠忽悠,令二人駐軍在遼河一線,不要再來參和廣寧的戰事。
這封書信能不能成功,殊難預料。但縱然失敗了也少不了一塊肉,無本的買賣,不做白不做。
大淩河之戰進行時,遼河也燃起了戰火。
濟爾哈朗、鰲拜所率的鑲藍旗、正黃旗、鑲黃旗三旗主力已抵達了遼河一線。
三旗的主力有五萬五千人,還有鰲拜這樣的猛將,擱在方原崛起之前,已足以再打贏一場松錦之戰。
周遇吉、吳三桂二人所部僅有三萬明軍,不僅戰力差,連數量也處於劣勢。而且因是從海路突襲,裝載的物資有限,基本都是火銃、火藥,鉛彈,大炮只配備了八門,還沒有威力巨大的紅夷大炮。
按照方原的指示,兩人所部應該是負責遼河防線,狙擊援軍。但雙方如此懸殊的戰力,野戰是不可能野戰了,安營紮寨防守遼河也是九死一生啊!
兩人碰頭一商議,唯一死裡求生的法子,就是仿效袁崇煥守寧遠孤城,祖大壽守大淩河,分別屯兵在兩個軍堡內,等著滿清來進攻。八門火炮,一人分了四門,至於到底能守多久,該咋咋了吧!戰死了,還能博個追封爵位,就當惠及子孫了吧!
因周遇吉、吳三桂二人直接棄了遼河的河防,濟爾哈朗、鰲拜的大軍也輕鬆的過了河。
擺在濟爾哈朗、鰲拜的戰略選擇有兩個。
其一,就是攻打防守遼河的周遇吉、吳三桂所部的軍堡。
其二,既然周遇吉、吳三桂不出城野戰,三旗的主力兵馬可以輕鬆對兩個軍堡視如不見,長驅直入去廣寧解圍。
濟爾哈朗邀請有著大清第一勇士之稱的護軍大統領鰲拜一同前來軍營議事,開門見山的道,“鰲拜,大淩河方向傳來軍報,大淩河防線已被明軍突破。但明軍卻北上去攻打廣寧,而是在大淩河駐軍不前,所為何來啊?!”
鰲拜沒聽出濟爾哈朗的想法,愕然道,“這,再明顯不過了嘛!明軍是想圍城打援,等著先打我們這支援軍。”
濟爾哈朗笑了笑道,“我估計,廣寧城內的阿濟格也等著我們與明軍開戰,好坐收漁翁之利啊!”
鰲拜就是個戰場的猛將,玩權謀怎麼比得上濟爾哈朗這種老油條,愕然問道,“英親王,你是說,我們不去援救廣寧?”
濟爾哈朗笑道,“我們去援救廣寧,被明軍給打殘了,能撈到什麼好下場?鰲拜,你沒見到正紅、鑲紅二旗的下場?!”
正黃、鑲紅二旗入關戰敗,主力損失殆盡後,旗下的人丁卻被多爾袞趁機給吞併了。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令其他諸旗是膽顫心驚。
鰲拜也是心知肚明,但他只是個軍人,腦子裡想不到那麼多花花腸子,還是一個勁的追問,“但,廣寧一丟,遼西就危在旦夕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