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從泰山歸來,沒有回兗州府,而是直接去了山東總督、布政司所在的濟南府。
他剛剛一到濟南城,山東布政司,濟南府所有官員全都到了城外,夾道歡迎,百官領頭的是山東布政司布政使王公弼。
方原見了是微蹙眉頭,因為百官裡獨獨不見了山東巡撫邱祖德,便向布政使王公弼詢問其中的緣由。
王公弼如實的彙報,邱祖德在濟南府失陷之後,就已辭去了山東巡撫之職,邱府是關門閉戶,擺明不與方原‘同流合汙’的堅決態度。
如今山東巡撫是職位空缺,巡撫之職由山東布政使王公弼暫代。
方原聽了這個邱祖德的軟對抗,臉上不僅不見怒『色』,反而是一笑而過。所謂人各有志,既然道不同,也不必去強求,當即下令山東布政使王公弼正式升任山東巡撫,全權打理山東的政務。
方原當場還交給王公弼這個新任山東巡撫兩個重要的任務,必須立刻完成。
其一是送三百兩銀子,三百石糧食去邱祖德的府邸,嘉獎邱祖德對大明的忠心。
其二是立刻查詢孫傳庭的兩個兒子,三個女兒,找到之後不得怠慢,好吃好喝的供著,送來濟南府,由方原發落。
方原在濟南府耽擱了十日,接見了山東布政司轄內,除登州府外各州府的官員。他逐一聽取了各州府在今次戰爭中的損失,還有各個州府對方原,還有江南政權的訴求。
自孫傳庭接管山東後,山東本已太平了五年。但經過這一場大戰,又一遭回到解放前,民生、民力早已凋敝。各府知府向方原請求得最多的,就是要求方原減免山東一年的田賦,供山東百姓休養生息。
為了賺取山東的民心,方原不僅爽快的答應了減免山東田賦,而是還是減免兩年。經受戰火最猛烈,給予方原支援最大的濟寧州,更是減免了五年田賦,甚至還撥付了十萬年銀子用於濟寧城的重建,算是方原對濟寧城百姓支援的投桃報李。
在減免田賦的同時,方原還將之前孫傳庭納入軍田管理的七百萬畝良田重新進行了分配。
一百萬畝納入應急儲備田,由內閣、獨立核算團進行統一管理。
五十萬畝作為這次征服山東後,犒軍的獎勵。
三十萬畝劃撥到攝政王府的名下;二十萬畝劃撥給監國親王。
餘下的五百萬畝則盡數分發給山東百姓,每個成年人五畝地。
方原的這個良田分配方案一出,各州府的知府、官吏是連聲叫好,大大的誇揚方原是愛民如子的明主賢君。
方原似笑非笑的望著這群拍馬屁的官員,這次田產分配似乎和他們沒什麼關係,一畝地也沒給他們,他們竟然這麼支援,其中的貓膩那是不言而喻。
這幫官吏就在等著分配田地的過程中,中飽私囊了。土地不流動,就流不到他們的腰包裡,他們當然是一萬個支援。
這些官吏會從中牟利,早在方原的預料之中,他們若不伸手,才真正的出乎方原的預料。這些年政治經驗的積累,已令方原明白了一個看似深奧,卻又簡單的道理。
人,都是趨利的,無利不起早。要這幫官吏支援江南政權,安心替方原做事,一口一個攝政王賢君明主叫得這麼好聽,不給他們一點甜頭是不行的。
貪腐,是禁不絕的。縱然禁絕了,再上臺的也是會貪的。人人都恨貪腐,主要原因在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貪腐。
這些官員貪腐的法子是五花八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方原懶得去過問,也無法過問。
方原的大原則就是,信訪制度必須如實的推行,並且令絕大部分百姓都知曉自己擁有舉報的權利。只要有百姓前來舉報,無論是貪腐,還是兼併土地,徇私枉法,一律從嚴、從重處治。貪腐的時候掌握多少分寸,才不至於翻船,就讓這些官員自個兒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