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自幼在宮裡長大,自然是知曉她、皇弟朱慈炤、朱慈煥所學和太子朱慈烺是不同的。
教導的老師不同,他們是名不見經傳的儒生,而太子朱慈烺的則是江南名士黃道周;
經史典籍的分量也大大的不同,太子朱慈烺的涉獵了四書五經,朱程理學、法、縱橫諸家學說,至少有厚厚的一大摞;而他們就只有詩經、論語、中庸,還有些朱程學說等寥寥書本。
幼年時她還天真爛漫的以為學得少,輕鬆了還是好事。長大後才知曉,太子所學的,她和皇弟們是不能涉獵的。
經小苑這麼一提,公主才回過神來,她又想暗度陳倉!
公主淡淡的說道,“王子讀書是一定要讀的,就在江南大學堂儒學院挑幾個儒生入王府來授儒家之學吧!”
她既不挑選名師,也將方和所學限制在儒家學說,還是比照的郡王的待遇。
小苑其實也不知帝王的課程有些什麼,她的本意是想給方和找個名師,能有內閣閣員冒闢疆親自來教導那是最好不過。這,既是一個拜師的流程,更是拉攏外廷官員的手段。但公主卻隨意給方和指定了老師,分明還是在打壓方和。
方原早將二女的爭鬥看在眼裡,尤其是圍繞唯一兒子方和的爭鬥是日趨白熱化。論情論理,應該培養帝王學科的是公主的子嗣。但公主目前沒有兒子,總不能學著萬曆皇帝,將唯一的兒子扔在一邊,就這麼拖著吧!
這些後宮之事本來只該由公主做主,不該方原來插手。但兩人越鬧越僵,方原是不能不出來打圓場,“從今日起,我的所有子嗣,無論王世子、郡王、還是郡主,都一視同仁,一樣的課程。”
大明的啟蒙學程,基本就是以三字經、千字文、讀書、習字為主,一般家境不殷實的百姓,會讀書、習字,學業就到此為止。若家境殷實,想要考科舉的,才會再去涉獵四書五經,儒家經典,朱程理學。
這種模式的培養,就是在養豬。和平年代,當然看不出弊端。但一旦到了戰亂,或是外敵入侵時,這種養豬型教育的弊端就顯露無餘。若再出現五千年未有之變革,將在海面上行駛的鐵甲艦當作妖術,想用撒狗血,五虎滅洋來退敵,也就不足為奇。
方原早就有心思,對孩童的初級教育進行改革。主要就是從純文科教育轉為文理兼備。
考慮到古代人的壽命,還有民情,基礎學科的學習從六歲開始,至少要入學六年,基礎學科考試過關,便可以報考江南大學堂,進行高階學科的深造。
基礎學科採用穿越的教育制度,取消英語的學習,只選取國學、現代數學。
國學包含幼兒啟蒙的習字、《三字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至於《四書五經》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選學。
新一代幼兒啟蒙習字,全部採用簡體字教材,之前的繁體字教材一概取消。簡體字有利於識字的推廣,增加大明百姓的識字率。而所謂的繁體字只是文人特權階層霸佔文化資源,凌駕百姓之上的工具。
方原決定將幼兒教材一律改成簡體字,而繁體字則納入江南大學堂高等教育的學科範圍,今後,對繁體字有興趣的、用繁體字作研究的可以專研,不強求人人都會。
與之配套的,今後在全社會的文字應用上,逐步推廣簡體字,淘汰繁體字。若要使用繁體字的諸如文書、和約一類的,必須同時書寫一份簡體字的備份。
方原就是要透過官府強制手段推廣簡體字,強行開民智,打破文人階層的壟斷霸權。
現代數學則必須具備穿越前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基礎。數學乃是各個工科學科的基礎,要實現農業化帝國向工業化帝國的轉變,必須要推廣基礎數學。沒有基礎數學,其他的物理學、化學全都是扯談。
而推廣基礎數學,首要就是推廣阿拉伯數字。對於教學老師這一塊,因大明實在沒有幾個學過基礎數學的人才,方原還是決定先聘用西洋諸國的數學人才,打造一支大明自己的老師隊伍,夯實基礎後,再逐步取代西洋老師。
進入江南大學堂後,則按照江南大學堂的分科實行高等教育。江南大學堂畢業的,成績優秀的可以留校繼續任教,其他的就去各個需要人才的商會、部門機構自謀出路。
當然,作為王府的郡王、郡主們,所學必然比尋常百姓要多上數倍,要求也更為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