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知兵的諸人,甚至包括周皇后,全都一清二楚,孫傳庭的法子就是消弭兵禍的最佳法子。
玄甲軍兵強馬壯,深入遼東腹地與滿清大戰了數月,仍能攻陷了滿清舊都赫圖阿拉,全身而退。可見玄甲鐵騎的單兵作戰能力,絕不遜『色』於滿清八旗,比明軍還是要高出一個檔。
而明軍之中唯有最精銳的新式明軍,和關寧鐵騎能與之一戰。若玄甲軍總量達到二十萬,玄甲鐵騎能達到五萬騎,四十萬明軍應付起來也會十分吃力。
所以單憑軍事想要解決江南『亂』局是事倍功半,縱然能慘勝,那也會便宜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還有河南、湖廣的李自成。
孫傳庭提出的政治攻勢為主,軍事攻勢為輔,就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了京城朝廷的政治優勢,而壓制方原的軍事優勢。
監國太子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名義上都是壓不了身為駙馬的方原,還有吳越王朱慈煥。在天下人看來,雙方一邊要平叛,一邊要清君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然是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得天下!
只有崇禎親自出來主政,才能徹底壓住蠢蠢欲動的方原,朱慈煥。方原二人是真的忠於大明朝廷,只是想清君側;還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反叛,一試便知。到時縱然方原還是反了,京城朝廷至少佔了道義的制高點。
天下乃是大明的天下,各地親大明的勢力是多如牛『毛』。
陝西的秦王,廣西的桂王、靖江王,雲南的沐王府這些都是親大明的勢力,如今全都在遠遠的觀望。
若方原只是為了清君側,天下仍是大明的天下,不過是多了一個攝政王,他們的利益能得到保證,就會繼續觀望;若方原真的是反了大明,改朝換代,他們連正當的藩王名分都沒了,只能選擇參戰。
這些按兵不動的地方勢力,正面迎戰或許不敵玄甲軍,但在朝廷與方原大戰之時,抄了方原的後院廣東、福建,甚至是浙江,也是力所能及的。
周皇后心裡是認同這個最佳的方案,但卻不能附和孫傳庭。她擔心的是兒子朱慈烺的『性』命,崇禎再次上位,朱慈烺是必死無疑。
她冷冷的環視一週,衝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的諸將問道,“孫督師提議令陛下帶病主持朝政,諸位是什麼說法?是否離了陛下,朝政就無法運轉,陛下就不能安心養病?”
她這話明著是詢問諸人的意見,其實話裡話外早已暗示,就是要主人否決了孫傳庭的提議。
內閣諸人,五軍都督府諸將被『逼』著站隊,這個時候,所謂道義,比起利益來,連婊子牌坊都不如。他們各人都有一個小算盤,紛紛開始算計。
內閣首輔、次輔,三個大學士當年就參與了軟禁崇禎皇帝的政變,他們哪裡敢贊同令崇禎皇帝再度掌權?若崇禎掌了權,他們的既得利益必然付諸東流,能否保命也是未知之數。
內閣諸人裡,自然沒有一個會支援令崇禎重新掌權。
五軍都督府裡,周奎是周皇后的父親,監國太子的外祖父,立場是毋庸置疑。
鄭森一年前投靠朝廷,短短半年時間,就被提拔成了大明水師都督,五軍都督府右都督。周皇后、監國太子對他有知遇之恩,也是唯一和方原勢不兩立的大樹,鄭森無疑是站在監國太子這一方的。
吳三桂本來與方原沒什麼交集,是事不關己。但方原曾不止和崇禎皇帝提議過,關寧集團乃是大明的毒瘤,必須予以剷除。若崇禎皇帝、方原得了勢,關寧集團的利益是無法得到保證的。從關寧集團的利益來說,還是站在監國太子一方更為穩妥。
唯一和方原有交情,對監國太子頗有不滿的,就只有周遇吉。但他平日裡是對孫傳庭大明中流砥柱的稱謂頗有不滿,眼下也不想附和孫傳庭的提議。
眾人都在默默的算計,卻沒有一人願意第一個表態。因今時今日乃是一場政治站隊,若當眾表了態,將來就是清算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