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是攥寫《南船紀》沈啟的後人,沈家歷代都是專門研究戰艦鑄造,方原成立造船廠時,就將沈茂請了出來專門主持造船廠的工作。
方原站在甲板上,凝望著太湖的美景,首先問道,“施老統領,你常年在金門與尼德蘭人交戰,說一說尼德蘭人的海戰實力如何?”
施福如實的稟報說,“方總督,尼德蘭人的艦隊數量不算多,只有四、五十艘戰艦,但他們的戰艦噸位大,至少也是800噸以上;桅帆與我大明不同,不僅航速極快,還能逆風行駛;戰艦上的火炮數量多,威力大,射程遠,五炮就能擊沉一艘鄭家戰艦。若是正面發生海戰,足以以一當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方原暗歎不已,這就是大明數百年海禁,片甲不能下水的惡果。這兩百年的科技樹,要幾年內追上,真是令人頭疼。
方原又問,“施統領,你說說,如今玄甲軍的艦隊,能否同時和鄭家、尼德蘭人的水師開戰?”
施琅皺著眉頭說,“方總督,玄甲軍如今能與尼德蘭人噸位、火炮數量相近的戰艦隻有二十餘艘。鄭家艦隊以數勝,尼德蘭人戰艦以航速、強炮勝,若二家聯合,不能小覷啊!若能剋制尼德蘭人威力巨大的火炮,勝算就能大上幾分。”
方原微皺眉頭,隨著火炮威力的不斷加大,這個時代的木質戰艦是絕經受不住的,若能造出鐵甲艦,就可以不懼尼德蘭人的火炮。
所謂鐵甲艦,並不是現代意義的軍艦,那種鐵甲軍艦人力、風力是無法驅動的,必須以蒸汽機作為航行動力。這個時期的西洋已有蒸汽機的雛形,對現代工業的研究可以跟進,但要短期內取得巨大突破,造成蒸汽動力的鐵甲艦,還是遙不可及。
方原能想到的鐵甲艦,就是木質結構,外層覆蓋鐵板的鐵甲艦。這種鐵甲艦東方是日本國的織田信長首創。但這種鐵甲艦因重量太大,並不適用遠洋海戰,所以鐵甲艦並未參與侵略朝鮮的海戰。
覆蓋鐵皮的鐵甲艦必須要做出重大的改進才能真正的投入海戰。
他將對鐵甲艦的構想對眾人三人說了,又向沈茂問道,“沈先生,這種鐵甲艦有沒有可行性?”
沈茂沉吟著說,“若在艦身,甲板覆蓋鐵板容易,但如此一來就加重了戰艦的重量,要想浮在水面,就必須加大戰艦的密閉艙。”
施琅擔心方原聽不明白加大戰艦密閉艙的含義,解釋說道,“老大,若密閉艙增大,就意味著水手艙要減小,戰艦上能承載的水手數量就要減少。”
熟悉西洋海戰的湯若望補充說道,“大明,還有鄭家的海戰,是以接舷近戰為主,火炮為輔;而西洋海戰,是以火炮為主,接舷近戰為輔。雙方戰法完全不同,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線,所以方總督必須先明確,是重火炮,追求更猛的火炮,更堅固的甲板;還是重短兵相接,追求裝載更多的水兵。”
眾人群策群力的解釋,方原算是聽明白了其中的關鍵,其實就是兩條海戰路線的選擇。
其一就是大明,甚至是整個東洋固有的接舷戰法,以水兵近戰為主。這種戰法必須增加水手艙,減少密閉艙,就不能安裝鐵甲。優點是水兵多,接舷近戰有極大優勢;缺點是打法相對簡單粗暴,拼的就是人多力量大。
歷史上鄭成功就是這麼靠著拼血厚將尼德蘭人趕出臺灣的。
其二就是採用西洋的海戰戰法,以遠端火炮攻擊為主,給戰艦裝鐵甲,增大密閉艙,減少水手艙。優點是加固了遠戰的火力,還有戰艦的防禦;缺點是水兵少了,一旦被他艦登船,短兵相接會吃大虧。
歷史上滿清就是固守拼血厚的戰法,被西方列強吊打的。
方原是默不作聲,眾人都在平心靜氣的等待他的選擇。
喜歡回到明末玩淘寶請大家收藏:()回到明末玩淘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