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其實根本沒有選擇,歷史的發展早已告訴了真相,拼血只能一時爽,拼火力才是未來發展的王道,終究是要被淘汰的。
方原目光堅毅的望著太湖的水面說,“那就採用西洋的海戰戰法,加鐵甲,增大船艙的密閉艙,每艘戰艦上再加兩層甲板,達到四層甲板,將每艘戰艦的排水量加到3500噸,火炮數量提高到四百門。”
施琅叔侄、沈茂、湯若望這些海戰內行的人聽了是大吃一驚。之前方原打造的鉅艦已是令他們震驚,但畢竟在面上的資料,還比不上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鉅艦。
如今方原突然提出了打造排水量3500噸,至少是一萬料的超級鉅艦,那就超過了鄭和當年下西洋的鉅艦,無論在西洋,還是大明都是從未出現過的龐然巨獸。
這種異想天開的戰艦設計,眾人是無言以對,因為根本就無從判斷可行性,還有海戰的實戰性。
方原見眾人的默然不語,也知這個瘋狂的想法將眾人全都震撼了。其實他的這個想法,就是借鑑了穿越前航空母艦的設計。
唯一不同的是,航空母艦是艦載機的起降基地,以艦載機作為攻擊火力,而方原的鐵甲鉅艦是作為海上的火炮基地而存在,攻擊火力就是戰艦上的四百門火炮。
他向施琅等人耐心的解釋了這種鐵甲鉅艦的作戰原理,其實就是海基火炮陣地,施琅等人聽了還是咂舌不已,因為將四百門火炮的陣地從路基搬到海基,根本是海戰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作戰方式。
沈茂好不容易消化了方原提出的方案,提醒說道,“方總督,這種一萬料的鐵甲鉅艦,需要大大的增加密閉艙;若要堆放大量的火藥、鉛彈,也要大大增加貨倉。那水手艙必須進行大幅度的縮減,至多能搭載1500人。其中驅動的水手需要400;400門炮,需要800專業的火炮手。也就是說,每艘戰艦上,真正用於甲板防禦的水兵只有300人。”
施琅、施福二人是習慣了接舷戰的水師統領,聽了這麼少的水兵配備數量是面面相覷。
施福忍不住提醒說,“方總督想加強戰艦的火力,還有鐵甲防禦力,我是支援的。但凡事也不能太走極端,無論海戰,還是陸戰,都是軍士在打,不能只重火炮數量,船堅炮利,而忽視了戰艦的防禦啊!鄭家800料的戰艦,水兵就有400人,若被兩、三艘這種戰艦的水兵登船,戰艦再堅固、火炮在猛,也只能束手就擒!”
施琅也說道,“老大,鄭家最擅長的就是接舷戰,萬萬不能大意!”
方原沉聲說道,“施老統領,老五,我的想法是,每艘鐵甲鉅艦上的300水兵全挑選最精銳的,能海戰、能陸戰、能遠端攻擊、能短兵相接的全能型水兵,改名為海軍陸戰隊。每個人全部裝備最先進的防爆裝備,火銃,短兵武器。一應待遇從優,每月10兩銀子的月餉。”
“還有每艘鐵甲鉅艦就是一個火炮母艦編隊,安排三艘1500噸的鉅艦,十艘西洋800噸的大型快艦,八艘400噸的福船,三艘運兵船,三艘補給船護衛,一共二十八艘各類戰艦組成一個戰鬥編隊。每個編隊的水兵數量是人,水兵的總數也不算少了吧!無論是火炮戰,還是接舷戰,鄭家哪裡來的登船機會?”
施琅被他宏偉的海戰規劃所震懾,細想起來,這種規劃雖然匪夷所思,但也不是完全的信口開河。
方原又說道,“目前我的計劃,是每兩年打造一支火炮母艦編隊,若能建成三支火炮母艦編隊,便足以統治整個馬六甲以東的海域,更可以學著當年的鄭和,去西洋那邊溜達一圈嘛!”
施琅深噓口氣拱手說道,“老大,我和叔叔會按照老大的設計,再研究最新的海戰戰法。”
方原又直視著湯若望問道,“湯先生,兵工廠能否將每年生產的艦載火炮數提高到400門?”
湯若望點頭說,“能是能,但就要擴大兵工廠的規模,估計要徵用周圍的土地,還有每年兵工廠的預算就要提高三十萬兩銀子。”
方原肉疼了一下,但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當場就批准了這項預算。
方原又問造船廠的主事沈茂道,“沈主事,造船廠能否一年打造一艘火炮母艦?成本是多少?”
沈茂為難的說,“方總督,成本還需要再估算,其實我還有兩個更大的擔憂。其一就是這種萬料的鐵甲艦,也不知木質龍骨能不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會不會遭遇風浪就散架。”
方原正容說,“技術材料問題,若遇到什麼難關,我們可以下來商談。既然當年鄭和下西洋能造出來2000噸以上的鉅艦,我們造個3500噸的也不是不可能,還有一個難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