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成立之後, 警局加派各方警力,展開瞭如火如荼、擲地有聲地調查。
次日, 偵查心理學組,便提供了初步的偵查結果。
辦公室內, 刑偵鑒識組的幾人, 全神貫注地聽著偵查心理學組組長薛晴的彙報:
“我們要找的這個人報警人是男性, 年齡28到35歲之間, 本地人,或在本地生活過一段時間;
他長相英俊,有親和力,很有魅力, 也有很好的溝通能力,能在短時間內輕松獲得他人信任。
他很有自信, 做事謹慎、有組織、有計劃、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和掌控能力。
他的智商和情商很高,有涵養、有學識,談吐不凡、舉止有修養。他受過高等教育, 學歷很高,而且有很強的專業能力, 如心理專業、精神疾病專業,甚至有可能從事這些方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 屬於管理層,職位較高。
他很有正義感,關心社會, 尤其關心受到過不公正待遇的群體。他對警察有敵意,甚至挑釁警方,我想,在他過往的經歷中,曾出現過什麼重大的變故,影響了他對警察的態度和看法。”
實驗室的人,方圓、鄭小吏幾個,都是傳統的刑警,專業是刑偵鑒識,偵查辦案,講究實打實的證據。
至於偵查心理學,這玩意兒,在學校學習過,但畢竟不是主修專業,學得不繫統。畢業多年後,也很少用到。此時聽薛晴的彙報,幾人有些恍惚。
鄭小吏看看林北欽,又看看葉臻,蹙了蹙眉。
他用手肘杵了杵葉臻,輕聲問:“報警人的年齡,有經驗的聲紋刑偵專家,也能聽得出來;說他是本地人,我也理解,但其他的,工作性格專業什麼的……會不會有些沒根據?”
葉臻要從容許多。薛晴的部分推斷,與林北欽在早上與她說的相差無幾。
好歹薛晴是專案組的專家,幾人沒有表現出驚惑,等會議結束後,再詢問林北欽。
薛晴離開後,實驗室的人便熱火朝天地議論起來。
方圓沉思著,一言不發。其實她對薛晴的結論一知半解,可仔細分析,又覺得沒實質性用處。
穆婂率先開口:“林隊,就算有了薛晴組長的分析,也不見得就能抓到嫌疑人。她給出的條件,範圍太廣太模糊了。”
鄭小吏有些不屑:“長相英俊,有親和力,還有魅力?還有很好的溝通能力,還談吐不凡,為什麼?”
議論聲漸漸平息後,林北欽緩緩開口:“自殺者的情緒非常敏感,甚至對生活和一切都充滿了絕望,想要與他們溝通,沒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和親和力,是很難辦到的。”
幾人若有所思,葉臻也在沉思。
方圓問:“為什麼嫌疑人會有很強的掌控、組織能力?”
林北欽說:“他能精確掌握自殺者的情況,且每一次自殺前都能把握時間向警方報案。可見他對事態和局勢的把控能力很強,而且,接二連三的直播自殺事情,他或許是幕後的推手。可見他,組織能力很高。所以,這種人,在工作中,應該處於高職位,領導階層。”
方圓執筆快速記錄下來,又問:“為什麼他的專業是心理或精神方面的?”
“會自殺的人,心理和精神都會不太正常。想要一個人自殺其實很難,這個人,一定非常瞭解自殺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才會肯定他們會自殺。”林北欽眯了眯眼。
“就這種人,還會有正義感?”鄭小吏不解。
林北欽略微沉默。
葉臻斟酌著說:“自殺者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但卻遇到不公平的事,沒有人替他們維持公正公道。難道,這個嫌疑人,其實是關愛他們的?希望透過這樣他們自殺的方式,來博得關注,得到正義的決判?”
林北欽不置可否。
……
當天下午,對幾名自殺者的調查資料,便整合完畢。
方圓和路徵拿著資料進入辦公區,見到林北欽,方圓便將資料遞過去,說:“幾名自殺者生前,都做過心理諮詢。但是他們諮詢的方式不太一樣,有的是透過網路,有的是透過社群。”
路徵說:“死者鄒玲在自殺前一個月,透過網路發帖,諮詢了精神抑鬱方面的問題。有幾位心理方面的專家在帖子下回答了她,其中一個回帖的ip,是暫時沒有辦法查詢的,應該用的國外的ip。護士江婭,則是加入了本市的一個心理諮詢群,在群聊中,透露過自己的遭遇和心理狀況。我接下來,會對群中所有的人進行排查。”
林北欽輕輕頷首,“辛苦了。”靜了靜,他問:“王志才呢?”
環衛工人王志才,似乎是最不可能去做心理諮詢的人。他生活簡單,學識不夠,只怕不懂也沒有聽說過心理方面的問題。既然在他的認知中,根本沒有“心理諮詢”這方面的內容,就當然不會去接觸。
方圓說:“是社群公益活動。在兩個月前,王志才所在的社群和幾家心理諮詢室合作,舉辦了一次心理諮詢方面的公益活動,就是讓社群裡的人,去聽聽心理諮詢師們講話,和他們交流交流,拿點社群準備的禮物什麼的。”
參與社群公益的心理諮詢室不多,逐一排查,或許就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