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大王,各種大帥,現在只剩下了一個,便是這位“人之所附”的李自成。
人之所附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李自成真真正正,是一名直屬於普通百姓的農民軍領袖。
他的大順軍出現的地方,就是地主官紳的末日。
正因如此,地主官紳們不遺餘力,不惜傾家蕩產,也要聯絡任何可能的勢力,消滅這支最後的義軍。
大順軍所有的溫柔,都給了一個人群,那便是亂世中最最底層的普通百姓。
前營在襄陽擴軍,李自敬心裡明白,其實很多人甚至不是為了那些規定的福利而來。
讓他們聚攏到這杆黑色大旗下的,是堅定守在西安的李自成,是替天行道的大順軍。
尤其潼關之戰後,李自成大破多鐸,帶領大順軍重新在西北立足,成為北方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唯一漢人勢力。
成為大順軍的一員,對抗無惡不作的地主官紳,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驕傲的事情。
李自敬坐在中軍帳內,翻看著武經總要。
就連他也不知道,在他的心中,對待李自成和大順的態度,正在悄然發生著不為人知的變化。
良久,李自敬放下武經總要。
這本來自於宋代的兵書,用於現在,的確是有些地方不足以取。
比如這次擴軍,李自敬就曾日夜翻看武經總要,思慮再三以後,決定不按照宋代的方式招兵。
武經總要上記載的宋代募兵條件,實在很是奇葩。
宋軍募兵,以身高為第一準則,身高越高,在軍中被分往的地方越好。
如果你長得高,甚至可以一當兵就幹禁軍,這就是宋軍。
李自敬那段時間想了很久,實在不明白這對現階段的前營來說,有什麼必要。
思慮再三,李自敬選擇用自己的方法招兵。
當然李自敬現在還沒有什麼固定的章程,一切都是按照原明配合後世的想法操作。
簡單說,就是以青壯為主。
也許正是標準放的比較寬,年輕就行,所以招兵工作進行的很是順利,滿足要求的人很多。
李自敬目前還不知道這種招兵方式,有什麼利弊之處,一切都要以後才會知道。
但好在,是圓滿完成了擴招任務。
招足兩萬人以後,前營的編制就要變動。
原本跟隨李自成撤回西安的前營殘兵,全軍六千四百五十二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其中老本九百零四人,精騎一百,如今算上吳兆勝部三千餘人,總計有一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