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次是夜間隱蔽行軍,傳令也不能鳴號,只能依靠人力傳送,一千五百人的隊伍不多,但卻狹長的分佈在遠望溝內。
從劉芳亮的所在位置傳到兩側的老營兵耳中,還是耗費了些許時間。
不過老營兵們畢竟是大順軍中的精銳,劉芳亮早年加入邊軍,是最早追隨李自成的大順將領之一,威望甚高。
聽到是他的命令,都是二話不說照辦。
很快,全部的馬蹄上都被包裹住了一層棉布,一千五百名老營兵都是緊咬短枝,牽馬朝遠望溝上前進。
李自敬一手牽著馬,自溝底向上,撥開了眾多的藤蔓、灌木,有些小路狹長,只能容一人一馬透過,頗為費力。
所幸原身多年隨營,體力尚可。
但與此同時,李自敬也在觀察著周圍的情況。
劉芳亮的行軍計劃已經從歷史上的蠻衝變成眼下的隱蔽夜襲,只要自己能發現清軍伏兵位置,就完全有機會悄悄摸到清軍伏兵的背後,佔據先機!
劉芳亮的看法沒錯,如果多鐸預先設伏,最佳之地便是遠望溝上。
但是一路上來,坡上卻始終寂靜如斯,沒有半點的動靜。
老營們都已經登上遠望溝,牽著馬朝清軍大營緩緩前進。
時間流逝,李自敬已經能從一些老營臉上看出些許的煩躁之色,只因為咬著樹枝,還不能破口大罵。
劉芳亮也開始後悔,為什麼不直接帶人衝了清軍大營,一日鏖戰,多鐸是根本不可能設定伏兵的。
就不應該聽這個小闖王的鬼話,搞什麼隱蔽夜襲!
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打,或許早就出其不意的衝破了清軍大營!
李自敬戴著笠盔的額間漸漸生出細密汗珠,惴惴不安,口中喃喃:“伏兵、伏兵,你們到底是藏在哪兒...?”
自遠望溝上來,直到清軍立營處有約五里的距離。
已經向前走了這麼久,卻是半點動靜都沒有,難道史書記載錯了?
遠望溝上,視野開闊。
牛頭塬陡立的塬壁延伸下,是一連串的沖溝,溝上點綴著野草和藤蔓,交織在裸露的土堆上,有一股難以形容的蒼涼。
李自敬極目四望,目光數次掠過牛頭塬下的沖溝,都沒有引起注意。
忽然之間,一群慌亂的牛羚從沖溝下躍出。
李自敬神情一震,焦躁的目光為之一滯,孫子兵法中的五個字躍然浮現在腦海中。
“獸駭者,覆也!”
“多鐸的伏兵,會不會藏在溝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轉瞬間,李自敬明白了歷史上劉芳亮為什麼會中伏。
沒人覺得清軍會在白天作戰後立即設伏還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多鐸的劍走偏鋒,他選擇了最不可能去設伏的地方。
正是牛頭塬下這一連串的沖溝!
沖溝是向下凹陷的地形,兩側都是傾斜的黃土坡,有些地方更是極深,人馬都容易卡住,是天然的死地。
軍隊一旦陷進去,再想出來難如登天,沒有人會主動鑽進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