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去吧!”貝恩克用低沉的語氣吩咐。
中校試探著問道:“長官,如果您實在覺得不放心,就讓警戒艦隊增派艦艇加強對周邊區域的巡邏吧!”
貝恩克沒有應聲,而是用眼神示意中校按自己剛剛吩咐的辦。
最後三艘艦艇也跟著領航船駛入了雷區。
自特塞爾島失守以來,同盟國軍隊就在不斷增強聖米格爾島的防禦,使之變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海上要塞,超過四千枚錨雷被布設在了離海岸線不超過十公裡的位置——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座島嶼在防禦上耗用數量如此龐大的水雷,結果不但震懾了敵人,也讓己方艦船從這裡經過時如履薄冰。
突然間,貝恩克聽到了一聲轟響,彷彿是春時常有的悶雷,在所有軍官反應過來之前,他端起望遠鏡朝向東面,舷窗上的水珠影響了視線,他微幅調整著焦距旋鈕,而後像是奧爾良城頭第一個發現匈奴騎兵來襲的探哨,用發顫的聲音叫道:“是大口徑艦炮!敵人的襲擊目標居然是聖米格爾!”
最不可能的情況變成了現實,貝恩克情緒激動,卻不是因為懼怕敵人,而是對自己的準確直覺感到不可思議,是對又一個狂人的出現感到訝異。
驚訝過後,貝恩克輕聲複述著某人昨日說過的話:“這個歐內斯特·約瑟夫·金還真是不簡單!”
戰鬥艦橋裡的軍官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東面,須臾,從瞭望臺傳來觀測報告:右舷前方8400米處,離岸約500米的位置,發現了重磅炮彈激起的水浪。
也就片刻的功夫,通訊室裡已經忙作一團。
“接到s09發出的敵襲警報!”
“接到as20發出的敵情警報!”
“接到聖米格爾島防禦指揮部發出的戰鬥警報!”
“接到戰區司令部發來的電報!”
……
負責通訊的軍官和士官們忙不疊地核實電碼,然後將這些緊急電報送往戰鬥艦橋。在此期間,聖米格爾島9號海防堡壘附近再度落下重磅炮彈,在岸上落地爆炸的那一發,讓人覺得整個海島都在為之顫動。
“長官,領航船回複我們,安全航道非常狹窄,只有小型艦艇能夠調頭。”中校參謀官急匆匆向貝恩克報告。
換做普通將領,這個時候十有七八會率領戰艦進入防守嚴密的港口,依託海防工事和陸基航空部隊對抗不明實力的襲擊者,但貝恩克深諳同盟國在亞速爾戰場的兵力部署情況,知道在此處保留一支海上機動兵力的積極意義,於是當機立斷:“倒車,原路退回!”
即便是在20世紀30年代,要讓這麼一個滿載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大家夥倒向航行可不是輕松的事情,何況眼下的海況還非常糟糕。得到指令,艦長、大副以及所有參與艦艇操控的軍官們頓時如臨大敵,慢速航行中的“馬肯森”號很快停了下來,而後開始緩慢倒退,身後的兩艘輕巡洋艦行動一致,它們就這樣在風浪中艱難逆行,為之領航的小艇靈活有餘,而且艇員們勇氣可嘉,只見它從容調頭,迅速從三艘戰艦側旁駛過,反向引導它們退出雷場。風雨不止,天色漸暗,遠處的敵人並沒有發現這三艘行為怪異的同盟國艦艇,由此錯過了剪除隱患、掃清障礙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