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鴛鴦湖的自然風光確實很美,不過這宋代一出縣城,村莊,到處都是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風景。
曹友聞看著他問有何良策,他在地下寫了一個字‘和’。
“如何謀?”他笑呵呵地問。
原來老曹也是這個意思了。
言和在當前是很敏感的,特別是他這一級的官員,稍不注意就落入奸臣口實。
但時下要以重兵來守,根本就是不可能,趙曉兵的想法是不要盟約,彼此心照不宣地維持現狀。
辦法有了,還得找個操刀的。
他們幾人之中趙曉兵最為年少,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他又具備一定的官職身份,這種事情由他去做最為適合,於是便有了前面給汪思賢的書信一封。
而這封書信,趙曉兵也是動了腦筋的,通篇都是以小孩子口氣來寫,既給了汪思賢下臺階又儘量避免了落人口實。
畫面再回到鞏昌府裡,汪思賢看到汪玉嬌發呆,愣住了,連聲呼喚嬌嬌。
汪玉嬌清醒過來,把書信還給汪思賢,將那張羅城小報小心疊好收起來。
再走過去站到她爺爺面前撲通一聲跪下,鄭重地磕了三個響頭,對著汪思賢認真地說道:“爺爺,別打了,那是我隔世的哥哥。”
說完就哭著回房了。
這下輪到汪思賢呆住了,嬌兒發啥子神經了?這叫哪跟哪?
他覺得太奇怪了,腦子裡像是裝了十萬個為什麼。
思慮良久,還是先解決了眼下再說。
首先,他確定宋軍是不想打了,要和,且要退出鴛鴦湖作為緩衝。
然後是宋軍不會退兵了。
已經佔領的土地別人肯定不退了,那狼吃進嘴裡的肉還有吐出來的道理?
有這樣想法的人絕對是自欺欺人,就好比當年他們金人佔領後一樣。
這叫斗轉星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了。
也是當前他實力懸殊,金國岌岌可危,眼下又被截斷聯絡,姑且維持現狀看看再說吧。
於是,到了傍晚時分,從鞏昌府出來九輛馬車,將牛羊肉和一百罈好酒運到了鴛鴦湖邊。
隊伍中出來一銀鬚老者,口頭說明講和。
曹友聞說他也不要文書,就以鴛鴦湖為界,點頭締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