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歐羅巴大陸的分合之勢,繞不開兩個龐然大物——羅馬和嘉倫。
公元前八世紀,一對兄弟在亞平寧半島上建立了一個小國,數個世紀後漸漸演變為一個稱雄歐洲的大帝國。
後世稱它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統治始於公元前753年,終於公元476年。
在這之後,是整整五年的動亂。
五年後的公元481年,查理一世重整秩序,改巴黎為嘉倫,建立嘉倫帝國,並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逐步收攏國土,造就了一個新的時代。
直到今天,公元832年5月,隨著東部戰爭的白熱化,亂世到來的徵兆愈發明顯。
月初,除了已經在交戰的四個地區外,普羅旺斯與奧斯特拉西亞兩個公國也參與了戰鬥,戰爭規模擴大至半個嘉倫帝國,參戰的諸侯兵力已經超過二十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十字軍與諸侯一共損失了大約三萬兵力,而平民的死傷和失蹤已經超過十萬人次。
丕平政府依舊是聲討叛逆,並向各地發放公文進行譴責,除此之外沒動一兵一卒。
叛亂地區的列兵聚沙成塔,漸漸歸攏成幾隻數千人的部隊,並駐紮在幾座較為堅固的軍事要塞內,既沒向帝都撤退、也沒有參戰的打算。
嘉倫城很穩,好像動亂不波及到丕平的身前,新帝就沒有插手的打算。
國家很亂,君主很穩。
至少看似很穩。
而教廷方面恰恰相反,盧卡斯現在有些焦頭爛額。
丕平送給他的二十五座城池被迫放棄了十五座,剩下的十座城池雖然全部處於圍困狀態,但依然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北上支援的三支生力軍分別被阻攔在阿爾卑斯山脈各處。
南部的那支十字軍現在米蘭城前、與倫巴蒂公爵對峙,兩方誰也不肯讓步,排開大營在這乾耗糧食。
從西側繞過阿爾卑斯山脈的那支十字軍,被洛泰爾派人攔在了因特拉肯,這是山脈北側的一座堅城,卡在主幹路上,十字軍不得不在此地展開了攻城戰。
這也是過去一個月內消耗兵力最快的一處戰場,盧卡斯對其進行了三次增兵,近兩萬士兵喪生於因特拉肯城下。
即便如此,該城還是在洛泰爾部隊的掌控之中,至少再堅持一個月不成問題。
至於教廷的最後一支增援部隊,他們選擇從阿爾卑斯山脈東側繞過去,所以現在正在格拉茨城外五十公里處、與巴伐利亞公爵交戰。
巴伐利亞公爵的部隊前面頂著羅馬來的十字軍,後面則是在拼命進攻格拉茨。
這座城池被獻給了教廷之後,由新上任的主教龐克接管,這個人雖然脫下了執事的白衣,但依然像個後廚工作人員。
畢竟主教的衣服也是白色的,只是制式不同。
換了一身新衣服的龐克,還沒仔細咀嚼升官的喜悅,就體會到了戰爭的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