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邊緣人物的缺失,只引起了一陣小得不能再小的風波,除了丕平要收拾他們之外,其他人根本沒當回事。
軍部大臣漢斯·奇高見其他人都發言完畢,這才慢慢向前兩步,準備向人皇請示問題。
他在丕平政府裡就像一條聽話的老狗,沒脾氣、沒地位、沒黨羽,只是老老實實遵從皇帝命令,以求保住自己的位置。
這就很讓人瞧不起,洛林親王甚至在提到他的時候,直接就用‘老狗’代替。
很貼切、很形象。
沒尊嚴的老狗,任憑主人的打罵也無動於衷,呆呆地叼著嘴裡的骨頭。
就像正在發言的漢斯·奇高:
“陛下,各地列兵已經撤出城池,轉而前往附近的軍事要塞駐紮,按照計劃、各地駐軍還會進一步集結,預期本月底、即可形成幾隻萬人規模的大軍。”
“地方將領請示,部隊集結完畢後是留在要塞駐守,還是撤回帝都?如果動亂波及至列兵駐地,是否參戰?”
漢斯簡要快速的把自己的問題說完了,等待丕平決斷。
列兵,與地方貴族的部隊分屬兩派,各城的列兵部隊都下設了各自的軍事長官,直接受軍部管轄,在諸侯們宣佈脫離帝都統治以後,這些列兵大多數都撤出了貴族的城池,就近選擇軍事要塞駐紮。
漢斯命令他們互相靠近、聚沙成塔,向附近較大的軍事要塞運動,繼而形成兵團級的軍事單位。
既能自保,也能形成更強的戰鬥力。
經過幾天的調動,仍然忠於帝都的部隊全都守在軍事要塞等待進一步指示。
剩下的小部分駐軍則是選擇跟隨諸侯起事,那些軍官帶著自己的部隊投入了地方貴族的懷抱。
也就是成了叛軍。
這很好理解,左右都是當兵賣命,誰給的好處更多就跟誰幹唄!
忠君?哈!這種信念只存在於騎士身上。
騎士,以及部分準騎士,他們都受過教育,不僅會拼寫自己的名字,更是被灌輸了忠於皇帝、忠於嘉倫的概念,他們以追求更高的榮耀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而列兵跟侍從基本都是混口飯吃的平民。
他們沒有什麼忠君報國的概念,只是軍事化管理和日常的訓練給了列兵更強的戰鬥力,在文化水平上,他們跟侍從沒什麼區別。
你把他們的名字寫出來放在他們面前,這些文盲都未必能認識。
名字都能認出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不認識它。
讀書識字的魅力比不上一塊麵包。
很奇怪嗎?有些離譜?哪會有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拼?
但這就是事實。
嘉倫帝國和教廷掌控的地區上,識字率加起來不足百分之一,注意!這裡還不是指流暢的閱讀能力,只是識字率而已。
這裡邊還有一大部分人只認識少數幾個單詞,然而即使這樣、他們也超過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盲!
這就是中世紀。
忠君?先別說忠君,好大一部分平民連‘君’是誰都不知道!
它們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屬於嘉倫帝國。
就像勃艮第的居民大多隻知道此地的領主是勃艮第公爵,至於再往上?
一問三不知。
迷路的騎士如果詢問去嘉倫城的道路,那他註定要走一段冤枉路,平民不知道嘉倫城在哪,但他們會熱心的指路。
沒聽說過什麼嘉倫城!他們只知道這裡是勃艮第公國!
沒出過這片地區!世世代代、祖祖輩輩!一切外部訊息都靠謠傳!
這就是中世紀的面貌。
平民除了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他們只關心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