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這裡進行了幾天的戰爭,而容克這段時間一直在趕路。
各方陸續接到了他們撤往亞琛的訊息,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容克竟然打了一場大敗仗?
這是難以想象的事!
誰不知道容克·霍爾曼是出了名的穩如老狗?這傢伙一向都是拖垮敵人的!
結果現在丟了薩克森?
各地諸侯都在反覆確認訊息的真實性,這個穩重了快四十年的人一步沒走好扯襠了?
只有少數敏銳的人察覺到,有一支援軍的主官是漢斯的兒子,搞不好是跟這小子有關。
畢竟帝國上層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如果不是查理二世壓著,怕是都爆發內戰了!
帝王之術體現在制衡。
朝中永遠不會讓一派做大,一定會有另一支隊伍跟它爭風吃醋,而且除了兩個大頭之外,還要有一支稍稍弱小的第三方,在恰當的時候出來做和事佬。
這就是政部、軍部、和中間派。
但如果僅僅如此的話,皇帝可以很好的掌控朝廷,不會有爆發內戰的風險,實際上,帝國上層的派系紛爭要複雜的多!
比如舊貴族對新貴族的排擠。
王權派對神權派的攻擊。
中央大臣跟地方諸侯的對立。
當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所導致的派系衝突,就成了難以根治的絕症!
即使查理二世這樣的中興之主,也只能做到緩解,而無法根治。
就拿維護重騎兵部隊的開支問題來說,政部想要削減預算,而軍部與之針鋒相對,據理力爭要求擴軍。
同時、軍部派系裡也有舊貴族,他們希望削減這方面的開支,以穩固自己的地位,不讓新貴族接觸到帝國軍事力量的頂層。
這就形成了一種衝突。
而在衝突發生時,這個貴族就會考慮,是增加開支對自己的好處大呢?還是削減的好處更大。
他們受派系引導的趨勢就會變小,他們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向皇帝進諫。
這就讓整個局勢複雜了起來。
然後引發為朝臣的互相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