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為社會提供了一種不穩定的因素,它對政治的衝擊性是有目共睹的,它將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去彌補這個坑,但永遠填不滿。
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經濟上,政治手段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緩解。
於是統治者會選擇將它反饋給經濟,以務工、或統一調配的形式將這些流民重新放進社會生產當中,這需要國家雄厚的整體實力,和社會資源的供給完整才能實現。
所以,把問題返回到經濟上解決,是屬於大國的選擇,是有實力的國家的解決方式。
例如嘉倫帝國、和唐朝。
他們都是選擇了把問題返回經濟層面,用國家豐厚的資源解決。
但這種方式對國家的實力是一個考驗,如果這個國家的承受力不夠強,那就會陷入內耗的迴圈,直至爆發更大的經濟問題,而屆時、衝突的階級矛盾極有可能演變為一次起義、或一場革命。
然後新的大地主或大貴族)將土地重新分配,得到了土地的小貴族和人民無不擁戴這個王朝。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最後、再次陷入土地兼併的迴圈。
而另一種方式,就是推向軍事。
放在今天的話講,叫以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維京人已經第四次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了。
把問題集中起來,然後帶入對外戰爭,把一系列社會資源調動起來,讓矛頭一致對外,以掠奪的方式回填內部缺口,藉以解決問題。
這種解決方式的一切可能,都建立在軍事行動取得勝利的基礎上。
不僅如此,舊的問題往往在得到了緩解之後,該國的軍事行動就像滾雪球一樣,反過來挾持了政治跟經濟,它們被迫與戰爭繫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到最後,要麼一統所見之處的全部土地,並以奴隸壓榨的方式維持基本的運轉。
要麼在戰爭種走向毀滅。
例如維京王國、和。
不是不想停,而是國內的一切生產資料已經全部為戰爭而服務了,社會中的勞動物件也成了軍事的僕從。
而政治就更不用說了,它一定與戰爭捆綁,合二為一。
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土地兼併。
戰爭、動亂、政變都可以在經濟上找到答案。
因為它的來源一定是經濟問題。
然後就像之前說的,經濟問題影響到了政治,但政治無法根治它的問題,所以要麼把問題推回經濟上解決,要麼帶著一切投向軍事的懷抱。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王朝開國的時候總是朝氣蓬勃、穩定發展,而到了一定年頭後,問題層出不窮、統治岌岌可危。
因為利益的重新分配,讓新的國度沒有那麼嚴重的土地兼併。
垂垂老矣的國家,因為其本身的階級侷限性,註定了它沒法挽救自己的王朝,就像皇帝不可能去革自己的命。
所以、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面向社會化的矛盾不可避免,貴族不會將自己的財產拿出來促進生產,他們只想從平民手中得到更多,從而進一步導致矛盾的尖銳化。
三百五十年、是一個讓國家衰老的年紀。
嘉倫、已經走近了夕陽。
查理二世像一劑強心針,硬生生讓這個老人重新站了起來。
但藥效很快就會過去。
嘉倫、已經走到了夕陽。
喜歡血祭啟示錄請大家收藏:()血祭啟示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