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分析諸葛亮和劉備最有名的一次對話,即《隆中對》。
歷史是運動的,要在歷史的運動中審時度勢,就需要清楚力量的差距和謀得力量的辦法。
劉備要興復漢室,就不可避免的要與曹操對抗,那麼無論曹操有多麼的可憎,他都需要客觀的認識曹操集團的實力。就是“非為天時,抑亦人謀也”,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實力。相比較劉備而言,可謂“此誠不可與之爭鋒”。意思就是要劉備清醒的認識到,要打敗曹操首先要承認現實客觀力量的差距。曹操的力量遠遠大於自己,不可逞血氣之勇。不能硬碰,要徐徐圖之。
而江東孫權實力雖然不如曹操,但“已歷三世”,且“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比劉備目前的實力也強哪兒去了。所以只能“為援而不可圖也”,意思就是劉備要爭取與孫權聯合,兩家共圖曹操。
諸葛亮《隆中對》開始幾句就明確了嚴酷的外部環境,即十分強大的敵人曹操,和可以結盟抗曹的孫權集團。
劉備要經歷:謀勢→度勢→運勢的過程。
所謂謀勢就是指如何獲得力量;度勢就是分清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制定有利於己方的策略;運勢,是獲得力量之後,為具體的行動目標而付諸於正確的手段。
所以,認識了曹操這一明確的強大敵人,也明確了和孫權結盟是目前可行的辦法。因為劉備弱,需要“謀勢”。那麼劉備的“勢”從何而來?《隆中對》給出了答案,就是荊州。《隆中對》指出,雖然荊州在劉表的手裡,但“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但光有荊州這樣的“勢”還不夠,需要在這基礎上“打怪升級”,壯大自己,於是進一步“謀勢”,指出“益州沃野”,而“劉璋闇弱……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不明擺著等你劉備去獲得麼?
於是在這基礎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鞏固自己的力量政權,這樣劉備就獲得了“勢”,即完成了謀勢的過程。
度勢其實貫穿於謀勢的前後兩個時間段,直到讓自己滿意。劉備據守新野彈丸之地,所以度勢的結果是自己太弱了,需要謀勢;而得到荊州和益州之後,內修政理,再度勢,就得出可以東結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構想。度勢就是一個對現實客觀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這是一種能力,看不見的軟實力,往往掌握在人才們的手裡。
攢夠了實力,就要運勢。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劉備要等待“天下有變”,然後自己統領大軍出秦川以爭天下。並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好計劃,好戰略!諸葛亮一席話,讓劉備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思,是沒有問題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非常適合劉備當時的境況。所以,後世的專家不要輕易對這個戰略開刀,我認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後來的結局,當然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看的很清楚。結局是沒有達到匡扶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但責任不在於諸葛亮了,是劉備集團手下的人沒有貫徹他的戰略思路。甚至包括劉備都在行動上暴走。
1關羽沒有聯吳。他把孫權的求親隊伍很不禮貌的趕走了,還罵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2是關羽私自起兵去攻打樊城和南郡。軍事上的重要決定影響到戰略大布局,關羽一拍腦袋就開始行動了。他羞辱東吳,北攻曹操,關羽逞個人之勇同時跟兩家打仗,敗之固然!3關羽之死,荊州已失,牽一髮而動全身,劉備的情緒也跟著暴走。曹丕篡漢,劉備應申大義而暫擱私仇,怎麼可以一意孤行與東吳大起兵戈呢?結果蜀漢的主要軍事力量葬送在猇亭一役當中了,諸葛亮拿什麼本錢北伐成功?
這裡還不討論劉禪,就憑上面三點,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計劃被破壞殆盡。要等“天下有變”,結果劉備和自己的骨幹成員自己先變的一塌糊塗了。
諸葛亮忘了,劉備不是梟雄,而是一介平民。關羽也不是什麼神將,就是一個心有忠義的普通人。
一個個全是扶不動的阿斗,諸葛亮已經盡力了。
博望新野兩把火,雖然挫曹軍銳氣,但是不可能改變雙方力量的根本對比。劉備一路敗退,與公子劉琦暫屯夏口。諸葛亮出使東吳是非常精彩的外交故事,其外交風度和政治見地以及他的軍事才能都得到了彰顯。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書中杜撰出來的故事,他被一群無恥的投降派給刁難,但諸葛亮應對自如,可謂對答的典範。作者這裡只載錄《三國志》諸葛亮作為外交身份人員對孫權說的話。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實力不在強弱,在乎人貴有志,開篇說的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是戰是和當速做決斷,以免上下疑心。筆者想起郭嘉在官渡之戰兩軍對壘說的話,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表明劉備的志氣,以激發孫權的自尊。險而決絕,拍案驚奇!)
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孫權有軍事上的疑慮)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彰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為孫權釋疑。)
讀史書《三國志》比讀小說《三國演義》更加讓人欽佩,讓人肅然起敬。古人的智慧,活在當下的我尚不及萬一,慚愧無極!
好一個“並爭天下”,我們無產階級的目標就是要得天下,要爭天下。哪怕只是個初中生,小學生,也要與博士、碩士,研究生們並爭天下。
要抵抗還是要投降?這不僅是實力強弱的問題,而且是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志氣的問題。劉備是有志氣的,所以誓死不降曹。諸葛亮用語言在人心目中的比對作用,來智激孫權。孫權務實,疑慮重重,諸葛亮又用自己的客觀分析來說明曹操軍隊的弱點。既然劉備有志氣,又有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輔佐,所以孫權就決定聯合劉備一同抗曹。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對促進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戰略上形成了合力抗曹的局面。曹操這次的對手果然不同。
孫權的軍隊是迎戰曹軍的主力,而且孫權的軍隊要盛於劉備和劉琦的兩萬人,這導致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荊州也就是江陵首先落入孫權之手,《三國演義》純粹潤色,但還是種下了“借荊州”的禍患;一個是諸葛亮在追擊曹操的安排上有意的放過了曹操,沒有對其趕盡殺絕,這在戰略上是不想東吳過於做大,另外軍事上也是收四郡的需要。《三國演義》書本里提到關羽放曹操的事,可信度比較高,姑且採納。借荊州的矛盾,後來演變為孫劉兩家的切齒之恨,這直接打亂了聯吳的戰略。
以荊州為家,在孫權的支援下,劉備借到了荊州,準備帶兵入川。恰好東吳鷹派重要人物周瑜病故,諸葛亮根據形勢自己提兵入川協助劉備收川的工作,把荊州按照劉備的示意全權交給了關羽。筆者曾想,如果不是劉備入川受挫,諸葛亮大概不會把荊州的事務交給關羽。後來,關羽在戰略上根本就不按聯吳的路線來。
諸葛亮拿來印信,交給關羽,問關羽:“曹軍來犯,君當如何?”
關羽回答:“以兵拒之。”
“若曹軍和東吳皆引兵來犯,君又當如何?”諸葛亮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