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
時間是一種很神奇的存在, 特別是對觀眾和影迷來說。他們對於世界發生的事的記憶性,有時候是依靠媒體産生的。有時候,即使過去了五年十年甚至百年, 甚至當他們已經對於時間失去概念的時候, 只要一個看到殘留了過往資訊的媒體, 就會重拾那份記憶。
就算他們本人並沒有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那一刻所發生的事,但觀看著影像,就好似又置身其中了。有時候都不需要影像,只需要透過交流, 也可以做到。
就像陳敏嬌這個名字,在大眾眼底已經消失了快三四年, 卻能夠因為一部紀錄片,而再次被人人傳頌。
紀錄片的名字叫《僅供觀瞻》。
《僅供觀瞻》的導演是陳敏嬌,而記錄物件, 也是陳敏嬌。
至於記錄的時間, 是她自1983憑借《信箋》拿下戛納影後以後,消失於熒幕的這幾年。
這幾年對於大眾來說實在是發生了許多事。
金像獎一屆比一屆辦得成熟,它儼然成為了一個大陸與臺灣互相交流得平臺,越來越多的, 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來到香港,參加金像獎。金像獎的頒獎典禮甚至登上了美國電視臺進行轉播。
香港電影在金像獎的影響下, 也對自己的産業進行了調整,或許這種調整一開始很細微,但是毫無疑問, 金像獎給香港電影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1984年《中英聯合宣告》發布後,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關系也有了變動,□□電影漸漸開始在香港市場上佔有地位,同時,香港電影也不斷進入內地,在與中影的交手之下謀求更大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放了外國電影以後,不到一年,內地的製片廠聯合起來對中影集團進行反抗。
其反抗的原因居然就是陳敏嬌當初提到的,由於中影對待內外電影的分紅方式不同而引起了眾怒。
這種怒氣爆發後,帶來的後果就是內地電影的大改革。並且在越來越多的外來電影與香港電影的影響下,內地電影的發展開始有了質的變化。
香港電影大面積進入內地市場所帶來的電影商業化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內地電影文化的進步。
天嬌影業所籠罩的電影帝國也越來越壯大,不僅僅是院線的擴張,就連前期製作後期沖洗都完整地無懈可擊,天嬌影業幾乎成為了整個香港電影圈乃至華夏電影圈內影響最大的影視公司。
當然,天嬌最為出名的,還是陳敏嬌。
自她於1983年拿下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後,她就在大眾的眼前消失了。
她留給觀眾的,只有輕輕舉起獎杯低頭吻上的照片。
對於她的消失,所有人都開始了新的猜測。
有人說她是因為涉黑而被封殺,但香港警署親自發文澄清這件事並不屬實,並且將陳敏嬌與黑道的關系說得清清白白。涉黑不過是汙衊。
又有人說,她嫁入豪門後做起了富太太,無心演繹。但這種猜測很快被推翻,陳敏嬌的個人資産已經過百億,她完全不需要再依靠婚姻的方式來獲取錢財。更有人採訪了杜風,作為陳敏嬌的前合夥人,杜風一度被人猜測與陳敏嬌有著更深一層的關系。然而杜風滴水不漏地否決了這種猜測。
時間一久,人們對於她的猜測就越來越千奇百怪。
他們已經開始不關心真相是什麼了,只關心什麼才是具有話題的。
比如陳敏嬌赴日整容失敗,無顏重新面對觀眾。又比如她去泰國旅遊,被某個王子看上了,兩人一番愛恨情仇,最後陳敏嬌決心為了王妃之位歸隱江湖。
要是再尖酸刻薄一點,就會說,陳敏嬌是怕了。拿下戛納影後以後覺得不會再有比這還高的榮譽了,於是幹脆在輝煌的時候退居幕後,還能留個好聽的名聲。
可不管人們怎麼猜,怎麼說,作為陳敏嬌孃家人的天嬌影業公司,從來沒有出聲講過一句話。
天嬌好像默默放任了這種輿論的發酵,並且漸漸使得陳敏嬌的行蹤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八十年代,人們最大的談資就包括這個。
他們一度以為,這件事會成為永生不解的謎題。
可陳敏嬌在1987年,就親自揭曉了答案。
所有的答案,都在《僅供觀瞻》裡。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作為一部紀錄片,《僅供觀瞻》僅僅上映三天,票房卻以令人驚愕的速度沖破了五千萬大關,而這還僅僅是在香港。《僅供觀瞻》於1987年全球同步上映,毫無誇張,幾乎就是全球。它以無人可當的姿態,於歐美,內地,香港,臺灣,日本,甚至東南亞上映。上映時間很短,但票房卻直接創造出了當年的神話。
當那一長串零作為票房出現的時候,人們才徹底明白,陳敏嬌三個字,究竟代表了什麼。
她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演員的名字了,而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其實拍攝《僅供觀瞻》這部紀錄片並不是陳敏嬌一開始就願意的。但鶴慶年一直陪在她的身邊,他在知道了她想要拍最後一部電影的時候,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阿嬌,不如就拍你自己吧。”他說。說這話的時候,鶴慶年正拉著她的右手臂給她按摩,一點一點,從麻木的掌心,到往上的小臂。他的動作很輕柔,陳敏嬌甚至可以從肌膚中感受到他心髒的跳動以及呼吸的頻率。
從她知道那個結果後,她就從沒看鶴慶年在她面前有過不笑的時候。他帶她去了北歐的小島,島上有白色的城堡。
他朝著她伸手,身後是天空與大海的盡頭。
“我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