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的一刻整齊劃一。
撲面而來的儀式感讓兩位女記者心中直面觸動,這就是一線主力部隊。
沿著山路蜿蜒往上,士兵的氣勢、碩大的標語、敦實的碉堡,映入眼簾。
有的碉堡還沒有重新修建好,石塊被炸彈炸成碎石、斷裂口的鋒利痕跡還清晰可見。
兩個女記者知道,她們所走的這一條山路在不久前曾經歷了成百上千屍體的洗禮。
站在山坡上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不遠處山下的樹林間有新招上來的新兵在操練,這些天文工隊下鄉巡演,在團部主峰周圍走了小半個圈,給團部找來了八十多名合格新兵上來。
這兩位穿著軍服的女記者,一個掛著《三湘報》的記者證,是戰區喉舌的代表;一個掛著《中央日報》的記者證,是國府之喉舌。
所以一路上山看到碉堡上印刷著“奉委座諭: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類委員長掛在嘴邊的話時,作為記者的職業素養,兩人首先就給這個李團長心中豎一根大拇指。
這位李團長有情商啊!
繞著蜿蜒的山路走了一圈,最後來到團部石門的兩塊巨石之前,一個軍裝整齊的年輕軍官站著,身形筆挺,像一根長槍一樣自成鋒芒,精氣神十足。
作為一團之長,自然是要最後出面的。
沐子晴笑著伸手說道,“李團長,我們又見面了。”
“我說我哪裡來的記者朋友,原來是你啊。”
握手之際看到了人,李崇在腦海中勾起了當初軍校西遷之後,在慶隆鎮接受採訪的記憶,名字和人對應了起來。
“第一次見面李團長還是中央軍校步兵科的隊長之一,再次見面時李團長已經是中校團長了!就是不知道這位黨國英才還認不認識我這個小記者。”
沐子晴眼中帶笑,比起一旁的《三湘報》女記者更有一股巾幗的氣質,畢竟兩人接觸的人物層次天壤之別,中央日報社出身的沐子晴這兩年在報社地位提升,平常採訪物件都是高層人物,自然身上漸漸形成了氣場。
她想起了當初自己採訪完後,對小姐妹金慧貞說的話,當時她就對這位李團長給出了“豪氣沖天,膽識驚人”的高評價,現在看來自己眼光沒錯,只可惜自己那個小姐妹落後一步。
一旁的喬子寧修正了一下沐子晴的話,“沐記者,我們李團長軍銜是上校,戰區的嘉獎電報已經下來了,只是軍餉勳章還沒送過來而已。”
沐子晴恍然,“也對,打了大勝仗,肯定得提拔嘛,那更得恭喜了!”
這一番不算故人的相互熟絡一下後,沐子晴介紹身邊此行一同採訪的同事,“介紹一下,我身邊這位是《三湘報》的劉湘記者。”
劉記者上前一步握手禮,“李團長,久仰大名。”
《三湘報》的劉記者看著此行的重要採訪物件,心中感嘆這位李團長過分年輕啊,這就中央軍校畢業、位居上校團長了。
李崇擺擺手笑道,“我哪有什麼名氣,也就是在這梅嶺之內有點兒小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