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夜和七夜容貌頗為相似,只是由於性別的緣故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而當彼此的性別互換之後,真夜換上七夜的衣服,從外貌上竟然已經看不出和七夜有任何區別。
七夜蜷縮在被窩裡,大概有些無法接受自己現在變成了女孩,七夜他已經無法想象自己的父親至上仙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後會如何的勃然大怒。
真夜凝視著七夜臉色的慘白,看穿了他內心的恐懼,同時也看見了他對於自己的忠誠,在自己的父親和自己的二選一抉擇下,他最終選擇了自己。
真夜滿意地點了點頭,來到了自己的父親至上仙人的房間。
此時自己的父親正坐在房間裡的一張瑜伽墊子上,至上仙人盤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此時的他已經進入了冥想禪定的狀態,真夜安寧地跪坐在自己的父親面前,此時整個房間都靜謐無聲。
時間緩緩流逝,不知道過了多久,突然間至上仙人隱約覺察到自己房間裡坐著一個人,當即緩緩睜開自己的眼睛,凝視著面前的“少年”,心中有著疑惑。
是七夜還是真夜。
“七夜,你怎麼半夜出現在我的房間裡?”
至上仙人詫異地看著在月光下那顯得英氣蓬勃的少年,因為過於的英姿勃發,所以一時間他竟然發現自己差點認不出自己的這位兒子了。
真夜雙手合十向著自己的父親鞠躬致意,“承蒙你允許,我的老師,今天來到這裡,我是想要向你尋求你的允許,我想要出門旅行增長見識,再生族人生的四個階段,此時的我已經到了家居期的時候了。”
至上仙人凝視著自己的這位兒子,沉默無語,一時間瞬間沉寂下來,蘇摩的月光照耀進屋裡,天上的星星也是那樣明亮地閃爍著。
再生族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梵行期是人生階段的第一個時期,理應離開父母來到森林裡找到一位婆羅門老師學習吠陀、瑜伽和種種知識,這是理應該求學的年齡,只有弟子年齡到了二十五歲後離開老師會家過自己的家庭生活。
梵行期的結束其實並不絕對,如果弟子天分優秀,成功獲得老師的批准出師,那麼依然可以成功畢業,婆羅門可以回家開始自己的事業,將經授課,剎帝利可以去建功立業,王子可以繼承王位,吠舍也可以繼承家裡的事業。
家居期是學生們離開自己的老師,迴歸自己的家庭建功立業的人生階段,然而對於至上仙人而言,面前的少年,不僅僅是自己的學生同時也是自己的孩子,尤其七夜是一個兒子。
七夜即便是已經從老師的自己那裡畢業,卻依然要陪伴著身為父親的自己,可是讓人遺憾的是他身為一名婆羅門,不可能讓剎帝利建功立業,他應該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正如同經典有云,只要一名剎帝利武士有能力就能夠得到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塊土地。
雄鷹長大之後始終是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即便是父親再如何不捨,也始終要將自己的孩子仍在,讓他自己長大。
“孩子,每一位父親都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恪守師道,對弟子不偏不倚,對自己的潛能與付出傳授技藝,因材施教,絕不敢有所偏頗,即便你是我的孩子也一樣,今天你如果你想要出師,那麼就必須證明你已經擁有足夠的才能從我這裡畢業。”
至上仙人對於自己孩子提出的請求,既感到了震驚,同時又感到了理所當然,也許是今天在王宮巴霍王子向著他的姐姐真夜求婚之事刺激到了他,因此向自己提出瞭如此的請求。
“那麼,老師你想要怎樣的謝師禮?”真夜問道。
“我是你的老師,同時也是你的父親,兩者的身份其實並不矛盾,父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而老師同時也被自己的學生當作父親來對待,以師為父。作為一名老師,因此作為一名老師和一名父親,我最希望的是我的孩子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的才能如果勝於我,那就是對我最好的謝師禮。”
至上仙人站起身來扶起跪在地上的真夜說道,“我問你答,如果你的知識、智慧不能夠讓我滿意的話,我是不會讓你出師的。”
“誰使太陽昇起?誰是它的同行者?誰使它落山?它住在哪兒?”
“梵使太陽昇起,眾神是它的同行者,正法使它落山,它住在真理之中。”
“依靠什麼有學問?依靠什麼變偉大?依靠什麼有第二次?依靠什麼變聰明?”
“依靠傳承有學問,依靠苦行變偉大,依靠堅定有第二次,依靠侍奉長者變聰明。”
“什麼是剎帝利的神性,什麼是他們的正法,如同善人?什麼是他們的人性,什麼是他們的劣性,如同惡人?”
“武力是他們的神性。祭祀時他們的正法,如同善人,恐懼是他們的人性,逃脫是他們的劣性,如同惡人。”
“什麼是祭祀的頌歌?什麼是祭祀的禱詞?惟有什麼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什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生命是祭祀的頌歌,思想是祭祀的禱詞,惟有語言能割裂祭祀,祭祀也無法把它超越。”
“什麼比地重?什麼比天高?什麼比風快?什麼比人多?”
“母親比地重,父親比天高,思想比風快,憂慮比人多。”
“誰是遠行的朋友?誰是在家的朋友?誰是生病的朋友?誰是垂死的朋友?”
“遠行的朋友是商隊,在家的朋友是妻子,生病的朋友是醫生,垂死的朋友是施捨。”
“什麼是至高財富?什麼是至高擁有?什麼是至高收穫?什麼是至高幸福?”
“勤勉是至高財富,學問是至高擁有,健康是至高收穫,知足是至高幸福。”
“什麼是最高正法?控制了什麼不憂愁?與什麼結交不破裂?”
“仁慈是最高正法,控制了思想不憂愁,與善人結交不破裂。”
“拋棄什麼,人變可愛?拋棄什麼,人無憂愁?拋棄什麼,人變富有?拋棄什麼,人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