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坐一會兒吧。”六娘子見狀,拉著七娘子一起攙扶著林氏入了座,然後有小丫鬟自覺的上來倒了熱茶放在了林氏的手心中。
林氏深吸了一口氣,揭了茶蓋濾了茶沫子喝了一口熱茶,總算略略的壓了驚,這才有些氣力開口問遠哥兒和致哥兒道,“你們兩個從上個月起就住在了書院,這來回總是能遇著翰林院的人,可知宮裡頭的情況到底如何了?”
陸青遠和陸青致面面相覷了一番,然後陸青遠開口道,“其實前兩日就有些不對勁了,先是翰林院的齊大人接連三日沒有來書院了,接著史大人也出了事兒,不過先生們大多都還在,是以大家都沒特別的警惕。直到昨兒夜裡,連連沖進來幾十號的官兵,抓了書院裡的好些先生,大夥兒才私下議論是不是宮裡頭出事兒了。”
“你們呢?你們有沒有事兒?”林氏慌張的問道。
陸青遠搖了搖頭道,“那些官兵倒是沒有為難我們做學生的,只是一整個晚上沒讓睡覺,第二天一早他們也就撤走了。書院裡自然亂了,我和致哥兒正在研究要不要趕緊回來,就看到父親派來的徐伯了。”陸青遠聲音很是沙啞,聽得出來一夜未眠的疲倦。
“衛先生可被抓了?”六娘子忽然問了一句。
陸青致道,“沒有,抓的幾乎都是翰林院裡有官位的先生,衛先生陪了我們一夜,早上我們回府的時候是順帶送他先回去的。”
六娘子聞言放心的點了點頭。
林氏又道,“是如你父親說的,東宮、申王裡應外合造反了麼?”
陸青致點頭道,“是。來抓人的似乎是皇上的人,據說宮裡頭出了奸細,所以太後娘娘才能和申王內外勾結。又道現在申王的兵隊蟄伏在宣城,按兵不發就是為了等宮裡頭的指示,不過眼下傳言滿城的飛,七七八八的也不知道哪個訊息是準的。”
“那……那為何昨兒那兵士來找你父親的時候,寒刀上都是帶著血的?宮裡頭沒有打起來麼?”林氏心有餘悸,只覺眼前星星點點暈眩直冒。
陸青致皺眉道,“這兒子就不清楚了。”
林氏一愣,卻也失笑道,“是了是了,母親也是著急糊塗了,你們也不是在宮裡頭的,怎麼會知道這些。快,楊媽媽,快帶兩個哥兒去洗漱幹淨了,然後帶他們去睡一覺,瞧他們兩個眼圈都黑了。”
“誒。”楊媽媽應聲帶著陸青遠和陸青致出了屋。
林氏又沖七娘子和六娘子道,“你們兩個也下去吧,這兩日怕是整個宣城又要難捱了,你們……且沒事兒也不要出屋子了。”
“是。”六娘子和七娘子乖巧的福了身,然後無聲的退了出去。
走到迴廊處後,七娘子一把拉住六娘子的手道,“你說……會不會出事兒?”她問得籠統,卻眼神緊張,櫻唇輕顫,看得出還是很害怕的。
六娘子停了步子反握住她的手道,“若是有事兒,早打進城了不是嗎?”不知為何,此時此刻,六娘子忽然沒來由的信任起那素未謀面的沈家小四爺來。
他,若如旁人傳的這般神乎其神,一定能讓整個宣城化險為夷的吧。
而九爺,蟄伏多年,若真志在皇位,不論如何也一定不會放過申王造反這個機會的。
不過隱隱的,六娘子總覺得整件事兒有些不對勁,縱使現在大周是幼帝在位朝臣專權,可不管怎麼說,臺面上還是有個皇上在的,不論大小,他都是一國之君。所以,不管是申王還是九爺,只要在這個時候動一動龍椅的念頭,那都是謀反,一個不小心就會萬劫不複、株連九族、永世不得翻身的。
縱觀古代帝王史上,但凡謀反奪位的幾乎沒有什麼好下場,最有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最後都是慘死的。對於這整件事情的評價,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只留了一句“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的痛筆。
想到這裡,六娘子不禁打了個寒顫,她忽然覺得,趙老太爺是聰明人,聰明人只看得上聰明人,若是眾人口中的九爺是個急功近利的,那自己的外祖父一定不會願意由野進朝二度出山的。可如果九爺真的這麼運籌帷幄,那他也絕對不會如此明晃晃的打著一個造反的旗號來和申王搶王位的。
那麼……他如果利用申王的這次謀反,旗號便會由“造反”變成了“清君側”!而九爺到底如何算得出申王這次造反是個機會呢?看著陸老爺的姿態,雖他口口聲聲說皇宮裡很亂,可遠哥兒和致哥兒還能毫發無傷的回來。再看看趙老太爺,一把年紀的折騰在皇宮,若是他這把老骨頭朝夕不保的話,自己前兩日去趙府,從外祖母的口中也能多少聽出些眉目的?可眼下,申王的叛軍蟄伏在皇城,但整個皇城還能如此的太平安閑,連個宵禁令都沒有,若這是叛軍造反的前奏,那未免也太安靜了些……
六娘子想到這裡看了一眼惴惴不安的七娘子,腦海裡頓時劃過一道電光火石般的火花之光,當下便緊緊的握住了七娘子的手,整個人都莫名的激動了起來。
莫非……九王爺是請申王入甕!
第一卷 拈花一笑,無猜脈脈心有意 第七十四章 豆蔻香改朝換代下)
後面的事兒竟發生的有些出人意料的快。
第三日,沈聿白率精兵三萬破城而入!大營紮寨銅雀門前,其中一萬精兵留街搜人,鏟除餘孽叛黨,其餘兩萬則全部隨帥將直闖皇宮。
當日城頭有護城兵親眼目睹三萬精兵入城的盛況,稱其:驍騎凜凜軍颯如風,整齊劃一氣勢如虹。
沈爺親帥,九王爺如虎添翼。第四日,西宮聯手九王爺,封閣老俯首稱臣,三力聯合,一舉殲滅申王叛軍,申王被活擒,八王爺靖王在太和殿被當場亂箭射死。直到那一刻,皇宮裡的人才徹底明白,原來靖王一直都是申王在宮裡的眼線,靖王和申王本想聯合東宮仁孝皇太後來個裡應外合的,誰知竟大意中了九王爺的計。
第五日,仁孝皇太後在東宮正殿懸梁自縊。
第六日,幼帝退位讓賢,封閣老辭官讓權,新昭隨出,承九王爺為大統之君,九王爺李晉順利繼位。
次月,肅宮完畢,新帝諭昭:改年號為明承,茲定來年為明承元年,宜謹始於承祧,用渙恩而及物,可大赦天下,雲雲恭念先朝之治,必循五聖之謀,思祗率於舊章,用答揚於先訓,尚賴中外列闢,左右忠賢,文武合慮,以輔予治,佈告遐邇,鹹使聞知。
其實九爺,哦不對,是明承帝登基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鬆了一口氣的事兒,這其中包括十五皇子也包括前西宮的那位仁賢皇太後。
欲帶皇冠,必受其重。無論是對十五皇子還是對榮太妃來說,那把龍椅還是太大太重了一些。
且先不談治國富民,就先說權臣叛軍。當時十五皇子等於是半道撿了件龍袍來穿,他被封為太子被眾人推上皇位,首要解決的就是兩件事,或者可以說是兩個人——權臣封習和叛軍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