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甕門位於南牆正中曲折內凹處。除1號門址構築於城垣最低點的地勢平緩處外,餘者均構築於地勢險要處。
城門外為平坦的通溝河谷,是通往丸都山城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也是山城防禦的核心與重點。
門平地砌築,東西兩側牆體與甕城的牆體砌築成整體,但在城內百姓的怒火之下,這樣的堅城,僅僅憑藉五千人是遠遠守不住的,
丸都山城的佈局以宮殿群為核心,以沿山勢走向構築的城牆為屏障,以瞭望臺和戍卒居住地及蓄水池為輔助,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而山城內建築數量少、佈局簡單,缺少街坊和規範街道設計,城內主要幹道均由溝谷自然形成,北部兩條溝谷是主要通向北北牆、東牆和西牆的主要道路。
其中東部的溝谷在北端分為三支,形成樹枝形的道路,分別通往北城牆的中部、中東部和城牆的東北角。
西部的溝谷到北部分為兩支,形成丫字形的道路,左側的通往西牆,右側的通往城牆的西南角。
即便是主要的宮殿區,其周邊的道路走向也是由自然的地形形成。
高旬麗滅國的危機不止這一次,只不過前次沒有此番嚴重,好歹都城丸都城還是能保住的,
隨著中原王朝和高句麗自身力量對比的消長,高句麗也多次與中原王朝和周邊地方勢力發生衝突,作為高句麗早、中期都城,丸都山城曾發生過多次戰事。
光武帝劉秀建武四年,高句麗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漢遼東軍隊攻伐高句麗,直逼都城,高句麗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糧草殆盡,形勢危急。
左輔乙豆智獻計,以池中鯉魚及美酒慰勞遼東軍。
使者代大武神王向遼東軍將領謝罪:“寡人愚昧,獲罪於上國。致令將軍帥百萬之軍暴露敝境。無以將厚意,輒用薄物,致供於左右”。
漢軍以為丸都城中水草糧食豐足,久圍不利,於是退軍。
高旬麗之前的都城國內城也是一座用石塊壘起來的城池,
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之前,這裡已有戰國末至西漢初的土築城垣,應是漢代玄菟郡轄下的一座城邑。
現有石質城垣是高句麗遷都後於公元3世紀所建,國內城略呈方形,
內外兩壁全部以長方形石或方形石條壘砌,下部砌成階梯形,逐層內收。
每隔一定距離構築馬面,四角設有角樓,以提高防禦能力,但即便是這樣堅固,國內城還是在一日之後就被高旬麗人重新奪回來了………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