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旦、杜德手下的五千兵馬分四路出擊,奔向遼東僅存的四座還在魏軍控制下的城池,半日時間吳軍即趕到四座城池下,四城的縣令也或多或少得知了徵北將軍程喜大敗的訊息,
這麼大的訊息想要刻意隱瞞也多半還是藏不住的,而現在的程喜也沒有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來蓋住此事,畢竟他現在已是自顧不暇了,
因此魏軍首山大敗的訊息便傳得很快,僅僅一夜的時間遼東尚為淪陷的四縣便都得知了這個訊息,四縣縣令驚恐不已,都在商量著如何應對,可他們也應對不了啊,
每縣擁兵只有七八百人,待吳軍到得四城外,各縣縣令便只有無奈投降一條路可走了,除非昨夜連夜帶著家眷跑路,
僅僅一早上的功夫,四座城池便將魏旗降下,換上吳軍新發的旗幟掛在城頭,將治下土地歸如吳地,東邊各縣的戰事也已差不多結束,吳軍此番遼東的大小戰事都進行的很順利,
午後,就在全緒等三路兵馬將要向襄平返程之時,高旬麗方面也早已起兵響應,
高然弗在城中四處暗中鼓動百姓造反起義,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與丸都山城裡的高旬麗百姓一起應外合徹底將丸都山城收復,高旬麗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
作為勝利者的高旬麗人將魏國派來的來不及逃跑的郡守、郡尉兩人的腦袋砍下,抹上石灰,掛在了丸都山城的西門之上,在此駐紮的魏軍五千人都被他們砍下腦袋抹上石灰,在西門外築了一座京觀,
整個丸都山城形成自南而傾斜的簸箕形,西隔深谷與小板岔嶺相對,西南為七星山,西南五里是國內城,南側有通溝河自東北向西南流過。
這些年高旬麗人便一直藏在丸都城附近的山中打游擊,不時靠劫掠一些來往的漢人商隊為生,
丸都山城的北部均為山嶺、溝谷,海拔349~652米。
北部主要的兩條溝谷呈自北走向,二者在城南小溪處交匯。
其中東部的溝谷在北端分為三支。西部的溝谷到北部分為兩支,左側的通往西牆。丸都山城的南部為平緩的臺地,海拔310米以下,是山城的主要建築分佈區。
丸都山城的城垣依山勢走向而建,整體呈“簸箕”型,在山崖陡峭險峻處築低矮城垣或不築,山樑的缺口處、山脊平緩處則用花崗岩石塊和條石高築城垣,使城外高培絕壁。
東、西、北三面城牆砌築在環抱的山脊上,周長約14裡。
城牆表面以楔形石錯縫壘砌,牆體中部梭形石交錯咬合擺放,石隙填以碎石。
牆體由底部向上略內傾,頂部築有高約1米的女牆,女牆內壁下部有一排築洞,相距2米左右,算是比較堅固的城池了,但任何攻勢在裡應外合的攻勢下都是很難守住的,
畢竟前些年毋丘儉在攻下丸都山之時也是做得狠了一些毀掉了丸都山城中高旬麗人的宮殿和宗廟,還刨了好幾座高旬麗王的陵寢,這能不讓當地的高旬麗人狠得牙癢癢嗎?
當機會來臨時,高旬麗人便徹底忍不住了,哪怕是拿著農具也上場與駐紮在丸都山城的魏軍拼上一拼,
全城有門址6處,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甕門,東北面城牆有兩處城門,南牆西部有一處城門,西面有一座城門。
城門由門道、牆體以及體量不等的木構架門樓組成,南甕門在此基礎上,又加了甕門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