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時末刻,天早已經完全暗了下來,已經用大火烹煮了一個時辰的馬肉已經完全熟透了,
吳軍將士紛紛在自己面前的火堆旁隨意坐下,用臨時制的木勺舀分食馬肉湯,
隱隱綽綽的火光映照中還能看見肉湯不時往上方冒著熱氣,香氣飄得很遠,
不遠處的魏軍降卒的聚集地也能聞得到,但是他們也只有坐在自己的火堆旁、燒著一些山泉水,聞一聞、吞嚥口水的份了,畢竟這可是勝利者的晚餐,沒有戰敗者的份,
他們也知道,此番若是他們勝了,那這些必然是他們能一飽口福的,如今卻是沒有資格享受,
他們只能吃著麥餅、很乾的炒麥飯,若不是就著熱水都很難下嚥的,這是最標準的戰時軍糧,
最早的時候沒有軍糧的說法,因為農業還沒推廣,黃帝和炎帝從戰場上撤下來之後是不能休息的,還要帶著手下的隊伍去打獵,打著什麼吃什麼,打不著就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啦。
進入中原後,人口逐漸增多,才開始發展原始農業。
那時的小麥剛從西亞落戶中國,麵條、大餅、饅頭還沒進化出來。
小麥以只能以最原始的顆粒出現在軍糧的名單中。軍隊用它熬菜粥喝,粥里加入各種野菜、豆類甚至是肉。
因為這種粥非常稠,又稱之為厚,盛放食物的器皿,叫青銅豆。
田獵是軍糧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商代田獵規模很大,一次出動上千人可獲得數百頭野獸動物。
戰國時期,我們正式成為農耕民族,小米成為人們的主食。
古代中國的軍糧其實一直受到儲存、製作的影響。
小米養人,又容易儲存,大米可以存放三五年,而小米可以存放十年。
所以,粟是早期軍糧的首選,一般做法是熬粥或者烹煮,後來麥普及開之後代替了粟。
有了粟,將軍下了戰場不用拖著疲憊的隊伍去打獵挖野菜了,他們可以不慌不忙地從竹筒裡倒出小米,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飯。
飲食的一小步帶動戰鬥力一大步,秦國的虎狼之師,依靠著八百里秦川出產的小米才得以從容統一六國。
對於普通士兵來說,填飽肚子是第一位的,菜肉根本不敢想。
只有打勝慶祝才會讓普通士兵吃到新鮮的肉類,大部分情況吃的是醃製的魚乾,肉乾,還有一個更經濟的——醬,據說當年有魚肉醬和肉醬,後期還發展出了豆制的醬。
在漢朝軍隊中的乾糧主要有兩種,分別被稱為粕和糗,就是將米麥高粱等穀物炒熟,然後搗碎以便於攜帶和後世的炒米炒麵差不多,吃的時候就抓一把,直接就著熱水一起喝下去,但南北地域廣大主食各不相同。
比如關東地區就以麥飯為主,就是隨便加工的小麥,不經過複雜的工序,直接做成一粒粒的麥飯,在當時這是種屬於下層百姓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