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爽品嚐著洛河鯽魚做出來的魚膾之時,蒹葭、柏靈筠、孫魯班三位夫人也已經跪坐在桌案的四周,開始用著飯菜,
三女間有說有笑的,還時不時的會給對方夾菜,這時候本來都是分餐制的,
蒹葭笑著夾了點牛肉片道:“大虎妹妹,卿有了身孕,還是要多補補,來,吃點我做的牛肉。”
孫魯班點頭吃了塊蒹葭夾到碗中的牛肉片微笑著道:“謝謝姐姐,這醬牛肉味道不錯。”
但曹爽堅持要時不時的將幾位夫人聚在一張桌案上用飯,這樣也是為了能更有家的感覺,
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分餐的形式,但其顯著的特徵是對層級地位的彰顯,是一種禮制。
宴席呈現出的是一種氣場,更能突顯王侯威儀。
《周禮》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這便是針對筵宴的規格標準。
在商朝以前,社會生產力低下,具有親屬關係的人們群居在一起,人們都是透過協作勞動來獲得食物。
為了保證團隊中每個人都能吃到食物,大家會把食物分成等份來進行食用,保障公平性是分餐制開始的原因。
可是到了商朝時期,人們開始有了禮制思想,為了體現尊卑等級和貴賤,往往在宴會中商王和諸侯的用餐規格要不同,諸侯和大夫的菜餚定數也要有所區分。
比如天子一頓飯的規格是九鼎八簋,諸侯則是七鼎六簋,而大夫便是五鼎四簋。
鼎是用來盛肉的,簋圓口雙耳,是用來盛放食糧的。
就是在平民百姓家中,為了顯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不同輩分、年齡的人用餐規格也不一樣,
比如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享用5盤菜,而60歲以上的老人則可以享用三盤。
儒家所寫的記錄周代婦女地位的書籍《禮記·內則》中,也講述了要求男女七歲之後不同席、不共食,也間接體現了分餐制。
在周朝的宴會上,人們會將用動物皮毛做成的大席子鋪在地上,這被稱為“筵”,而每個來參加宴會的客人位置上所鋪設的坐墊稱為“席”。
筵席上會擺放低矮的桌子,稱為“案几”,案几上放置盛著酒菜的器具,宴會開始後,每位客人可以享用自己面前的美味佳餚。
當時的人們跪坐在坐墊上,臀部要放在腳踝上,上身挺直,所以坐墊越厚,人坐得便更加舒服。
因此,有的時候宴會上人們所享用的飲食完全一樣,便是靠著坐墊的材質和多少來區分身份地位。
戰國時期,孟嘗君舉辦宴會,為了收服天下人才的心,便和這些食客吃一樣的菜餚,飲同種美酒。
可是,有一個食客眼神不好,在宴席間,看看孟嘗君的菜餚,又瞅瞅自己所食之物,總是覺得菜品不一樣,越想越氣,便離席而去。
孟嘗君在知道原因後,便親自端起自己的菜餚給這位食客看,這位食客發現兩人的菜品完全一致後,竟然因為心中愧疚,而當場自殺。
在漢時,仍舊保留著分餐制的傳統,比如說著名的鴻門宴中,項羽邀請劉邦參加宴會時,兩人便是分開而坐,項王東向坐,沛公北向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