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開口道:“即便是如今的五斗米教在張魯死後分成新舊兩派,但亦是難擋其在魏蜀兩國不斷壯大,畢竟其根基已成啊!”
楊綜接話道:“丞相既如此不知是否應當是否答應張昭成之請?”
曹爽想了想繼續道:“不僅要答應他,吾還要見一見那五斗米教的使者,以表明大魏對此事的重視,吾倒要看看這五斗米教到底要玩什麼陰謀,張昭成背後的勢力到底是誰!”
關於張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想用符、丹為人治病。
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
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
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道陵託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
又託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
於是張道陵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
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後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張道陵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並授民取鹽之法,後人稱“陵井”用鹹井水熬鹽)。百姓得其益,奉之為天師,弟子戶達數萬。
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
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犯罪,以生死為約。
張道陵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編《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
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道”是“一”,“一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自張魯歸附武帝,劉備、諸葛亮當政之時消停了很多,
卻不想如今卻又要開始在蜀地蠢蠢欲動起來,這對蜀國來說是個不好的訊息,對大魏來說卻是個很好的訊息。
而太平道則是創立的晚一些,從東漢和帝開始,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彼此爭權奪利,東漢王朝的統治日益腐朽和黑暗,
整個社會一直動盪不安,再加上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和瘟疫,民眾便萌發了“漢室已衰”的感覺,他們盼望有超人間的力量來救助自己。
順帝、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聚集了大量信徒。
他自稱“大賢良師”,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實行分割槽管理,實際上已經開始政教相合。張角用符水咒說治病的方式傳道,治好了很多患了疫病的人,故而信徒頗多。
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爭先恐後而來,沿途擠得水洩不通,半途被踩死多人。
對東漢末年搖搖欲墜統治發起第一擊的是張角的太平道,緊接著漢中的張修也發動了起義,所不同的張角被滅,張修卻儲存了五斗米道在漢中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