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綜上臺基來抱拳稟報道:“丞相,張魯的孫輩張昭成今天一大早便遣人前來說是有要事與丞相相商,要與丞相做一筆交易。”
曹爽頗有興致的道:“哦,張昭成不是還不死心隱藏在蜀中伺機而動嗎?怎麼有興致與大魏做交易了?剛剛我還以為是大魏內部的軍政大事呢,畢竟現在大魏的國事都是由丞相府決斷的。”
張昭成是張魯之孫,張祺英之子嗣,在年少之時便很有野心,這些年一直都留著蜀中,在暗地裡經營著祖上傳下來的“家業”五斗米教,如今也算是頗具規模。
諸葛亮領兵北伐的那七年,主要在前線處置軍務,沒有回過成都,後方相府的日常政務由留府長史與參軍處理,但國內與國際間的重大事項,仍然是要稟報他來作決斷。
設在成都的朝廷與留守相府透過驛傳和漢中的隨軍相府保持著緊密的聯絡,來往溝通訊息,並能及時地傳達諸葛亮的指示。
例如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役失敗後,孔明秣馬厲兵,準備再戰,可是朝內官員對此頗有非議,不主張再次北伐。
那些大臣的反對意見傳到漢中後,諸葛亮專門給朝廷寫了《後出師表》來進行批駁,維持了以往的作戰方針,從而繼續進行他的北伐事業。
建興七年229年)孫權稱帝,遣使告知蜀漢,成都朝廷的百官對此堅決反對,並提出要與東吳絕交,廢除盟約。
由於朝內群情激奮,留府長史、參軍對此不好處理,只得傳報漢中丞相府。諸葛亮又作了詳細的指示,說明與吳國結盟抗魏的好處。
即使孫權不出兵攻魏,只要是和蜀國交好,“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
他決定派遣衛尉陳震赴東吳祝賀,並重新訂立對曹魏的作戰盟約,並且分割將來可能獲得的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由此可見諸葛亮雖然身處邊陲,但仍與後方保持著密切的聯絡,並能夠有力地貫徹自己的政治意圖,使朝廷與百官服從。
三國時曹操在擔任丞相之後曾進爵魏公,受“九錫”儀仗,這是位極人臣,比擬周公的禮器。
孫權詐降曹魏後,曹丕“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如劉曄所言,受九錫、稱王,在禮儀服飾上距離天子也就是一步之遙了。
“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自王莽代漢以來,權臣篡奪帝位,改朝換代,往往是從受九錫、封王開始,然後循序漸進,再登上皇帝的寶座。
而諸葛亮駐紮漢中以後,李嚴曾給他去信:“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可見孔明當時的權勢之盛。李嚴是蜀漢的託孤重臣,應該忠心輔佐後主劉禪,為什麼要勸諸葛亮進九錫、稱王呢?
李嚴這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將走王莽、曹操的道路,準備取代劉氏而奪取帝位。
“按理來說,作為託孤重臣的諸葛亮對此應該表示極大的憤慨,除嚴厲斥責李嚴外,也理應鄭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漢室的心跡。”
但諸葛亮沒有那樣做,他雖然拒絕了李嚴的建議,但解釋其原因說是由於功業未立,如果消滅了曹魏,進據中原,那麼就是“十錫”也可以接受。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由此可以看出,孔明的志向甚至不止於稱王受九錫,只不過他認為尚未具備必要的條件,時機不到而已。